飞鸿亭

禅林跨山胁,飞构凿崚嶒。

千里寄双睫,百忧消一登。

斯游属公暇,晓日东南升。

霜野明练甲,云阴垂海鹏。

东州地阳暖,腊月川无冰。

大艑出洪口,突去如骞腾。

趺坐思方寂,桐鱼闻饭僧。

生台饱驯鸽,散上浮图层。

矫首发长啸,清风鼓尘膺。

寥寥紫虚路,鸿雁正凭凌。

仿像中散公,俯手朱丝绳。

粉绘久零落,爽灵呼不应。

顾余识尤寡,况复无才称。

行且置缨笏,庵栖宗大乘。

二子勿多诮,有心何不能。

形式: 古风 押[蒸]韵

翻译

禅林横跨山腰,高架建筑如飞,穿透峻峭峰岭。
千里思绪寄托于眼眸,百般忧虑一登山巅便消散。
这次游玩正值公事之余,朝阳从东南方升起。
霜白的野外,铠甲般的明亮,乌云如海鹏低垂。
东州之地阳光温暖,腊月里河流也无结冰。
大船从洪口疾驰而出,犹如展翅飞翔。
盘腿静坐思绪宁静,听到鱼儿报饭给僧人。
生台上的鸽子被喂得肥壮,它们在佛塔层层飞舞。
我抬头长啸,清风拂过胸襟。
寂静的紫色天空,大雁翱翔其中。
模仿中散公的姿态,伸手握住朱丝琴弦。
昔日的粉绘已斑驳脱落,呼唤神灵却无人回应。
我见识浅薄,更无才华可言。
暂且放下官职,选择在庵中修行。
你们不必过多嘲笑,只要有心,何事不能做到?

注释

禅林:佛教修行的场所。
跨:横跨。
崚嶒:形容山势险峻。
双睫:目光,这里指思绪。
晓日:早晨的太阳。
练甲:比喻明亮的霜色。
大艑:大船。
桐鱼:传说中的鱼,报知僧人开饭。
浮图:佛塔。
矫首:抬头。
鸿雁:大雁,常用来象征信使或思乡之情。
仿像:模仿。
爽灵:古代对神灵的称呼。
缨笏:古代官员的冠带和手板,代指官职。
大乘:佛教术语,指广大的教义或修行方式。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贺铸的《飞鸿亭》,描绘了禅林的壮丽景色和诗人登亭后的感悟。首句“禅林跨山胁,飞构凿崚嶒”展现了禅林依山而建,建筑高峻的特点。接下来的“千里寄双睫,百忧消一登”表达了诗人通过登高远望,将千里之遥的忧虑暂时抛诸脑后。

“斯游属公暇,晓日东南升”写出了诗人利用闲暇时光游览,欣赏着初升的朝阳。接下来的诗句通过自然景象,如“霜野明练甲,云阴垂海鹏”,描绘了一幅冬日早晨的开阔画面,富有动态感。

“东州地阳暖,腊月川无冰”进一步描绘了当地气候的宜人,河流在冬季依然流淌。诗人乘坐大船离开,“大艑出洪口,突去如骞腾”,形象生动。

在亭中静坐,“趺坐思方寂,桐鱼闻饭僧”体现了禅意与日常生活的融合。周围的环境也显得宁静祥和,鸽子在生台上悠闲,寺庙层层叠叠。诗人发出“矫首发长啸,清风鼓尘膺”的感慨,表达内心的自由与超脱。

最后,诗人以“寥寥紫虚路,鸿雁正凭凌”收束,寓言自己如同飞翔的鸿雁,追求精神的自由。他自谦地说自己才疏学浅,但表示将放下世俗事务,归隐修行。结尾处劝告友人不必过多责备,只要有心,都能实现内心的追求。

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既有山水的描绘,又融入了诗人的情感与哲思,展现了贺铸独特的艺术风格。

收录诗词(875)

贺铸(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宋太祖贺皇后族孙,所娶亦宗室之女。自称远祖本居山阴,是唐贺知章后裔,以知章居庆湖(即镜湖),故自

  • 字:方回
  • 号:庆湖遗老
  • 籍贯:卫州(今河南卫辉)
  • 生卒年:1052~1125

相关古诗词

历阳十咏(其一)历湖

昔也万家邑,今为无底渊。

城郭泯遗迹,人民安得全。

吊古一回首,薄暮愁风烟。

拯溺不无意,吾生后千年。

形式: 古风 押[先]韵

历阳十咏(其七)采石矶

东西采石矶,山水两清绝。

渔舠与商舶,今古几沿越。

飘飖翰林主,长笑弄明月。

难访物外游,飞云眇天末。

形式: 古风

历阳十咏(其九)桃花坞

种树临溪流,开亭望城郭。

当年孟张辈,载酒来行乐。

斯人久埃灭,节物今犹昨。

看取不言华,春风自相约。

形式: 古风 押[药]韵

历阳十咏(其八)百福寺

文昌西郭居,修竹闭环堵。

琴樽不复存,青莲开梵宇。

尘纷晦遗像,粉绘才可睹。

拜奠愧无言,长哦君乐府。

形式: 古风 押[麌]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