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诗描绘了诗人客居海陵光孝寺时,在秋深时节的感慨与孤独心境。首句“孤灯照无寐”,以一盏孤灯映衬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难以入眠的状态,营造出一种寂寥的氛围。接着,“飘泊寄僧房”一句,点明了诗人此时的处境——漂泊在外,寄居于僧舍之中,进一步加深了孤独之感。
“蕙草零秋露,莎鸡啼夜墙”两句,通过自然景象的描写,渲染了秋天的凄清与夜晚的寂静。蕙草凋零,秋露凝结,莎鸡在夜墙边哀鸣,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一个充满哀愁与萧瑟的画面,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悲凉与无奈。
“愁来嗟伯道,老去忆冯唐”两句,运用典故,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年华易逝的感慨。伯道是晋代名士,早逝,此处借以表达对自身命运的哀叹;冯唐则是汉代名臣,晚年才得重用,这里则寄托了诗人对自己未能在壮年有所作为的遗憾。
最后,“晓把青铜镜,生憎鬓底霜”两句,形象地描绘了诗人清晨照镜时的场景,镜中映出的是满头白发,这不仅象征着岁月的无情,也反映了诗人对时光匆匆、青春不再的深深忧虑。同时,“生憎鬓底霜”一句中的“憎”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对衰老的抗拒和无奈。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环境的细腻描绘和典故的巧妙运用,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客居异乡、年华老去的孤独与哀愁,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自我命运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