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述怀二首(其二)

飘风不遑宁,白日忽已老。

既深仲子叹,转切皋鱼悼。

忆昔侍高堂,立身苦不早。

昔也愧菽水,今焉悲宿草。

建夷播妖氛,连岁勤天讨。

我及赴国难,义旗正东扫。

我非亲在身,酬知欲有报。

仗剑涉风涛,愁风复愁潦。

杳杳重泉下,宁廑门闾抱。

父书颇曾读,母德宁终稿。

回驭已莫及,但去勿复道。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李云龙所作的《清明述怀二首》中的第二首,表达了对逝去亲人的深切怀念和对国家大事的关注。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复杂的情感世界。

首句“飘风不遑宁,白日忽已老”,以自然界的疾风和流逝的时间象征人生的短暂与无常,表达了对时间飞逝的感慨。接着,“既深仲子叹,转切皋鱼悼”引用了古代典故,通过对比仲子和皋鱼的故事,进一步深化了对生命脆弱和失去亲人的哀痛之情。

“忆昔侍高堂,立身苦不早”回忆了过去侍奉父母的日子,表达了对未能尽孝的遗憾。“昔也愧菽水,今焉悲宿草”则将自己未能及时回报父母的恩情与对父母墓草的哀思联系起来,情感真挚而深沉。

“建夷播妖氛,连岁勤天讨”转向对国家大事的关注,描述了诗人参与抵御外敌、保卫国家的壮举。“我及赴国难,义旗正东扫”表达了诗人投身国家危难之中的决心和勇气。“我非亲在身,酬知欲有报”则体现了诗人对国家的忠诚与对知遇之恩的感激。

“仗剑涉风涛,愁风复愁潦”描绘了诗人面对艰难险阻时的勇敢与忧虑。“杳杳重泉下,宁廑门闾抱”表达了对亡灵的哀思,以及对无法再见到亲人怀抱的无奈。“父书颇曾读,母德宁终稿”回顾了与父母相处的时光,强调了父母的教诲和品德的影响。“回驭已莫及,但去勿复道”表达了对过去的追忆和对未来的无奈,暗示了生命的不可逆转。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情感的交织,展现了诗人对个人命运、家庭情感和国家责任的深刻思考,是一首充满深情和哲理的作品。

收录诗词(716)

李云龙(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望湖亭怀马龙

忽忽去故园,遥遥适楚甸。

夕汎尽沿洄,朝浮惊陵乱。

岂不惮脩阻,言子在山县。

弭棹向吴越,登台望庐巘。

苍茫空翠掩,浩渺云涛限。

无由辰芳讯,何况觌颜面。

与子为兄弟,兰心金可断。

一从羽翼乖,屡经流序换。

子多乡土梦,我怀歧路叹。

素衣定自化,玄发宁无变。

昨暝异前夕,明曙非今旦。

感彼归来歌,遥怜鸟飞倦。

形式: 古风

九日临淮侯李玄素招同阮集之朱白石江遗民吴栗仲田卫公何丕承方圣羽王禹开方尔止方密之梁非馨集松筠阁同用远之

幕府拥旧畿,戟门接西苑。

主人暮开阁,上客初停幰。

维时秋九月,篱菊灿盈本。

承露已当杯,落英正堪饭。

蹑屐跨飞楼,开窗望遥巘。

北陆蝉声悲,南云雁声远。

嘉会不尝遘,况乃秋易晚。

请续未终曲,于焉尽缱绻。

形式: 古风 押[阮]韵

登石头城同李伯襄宫詹

伊予志四方,颇轻万里别。

负剑去乡闾,挂帆下吴越。

晨扳白门柳,夕探清溪蕨。

俯仰怀旧京,徘徊望北阙。

天上逢故人,济我巨川楫。

江山申独往,风水成利涉。

共此云涛壮,各吐中怀烈。

背棹指石城,登舻盼燕月。

感念平生亲,遥遥在天末。

多谢关山云,早晚迟于发。

形式: 古风

杨元孺都督移镇狼山招集海珠寺即席赠别

玉帐迎春发,翩翩向海东。

桃花初跃马,杨叶待弯弓。

两岸牙旗影,中流画角风。

息徒双树下,揖客一尊同。

剑喜雌雄合,诗誇竞病工。

停筝伫素月,把酒送归鸿。

淮海长天外,沧溟一望通。

先声播狼岛,清啸彻蛟宫。

鹅鹳呼天外,鼋鼍拜浪中。

沧溟从此去,鹏路正无穷。

形式: 排律 押[东]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