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陶渊明杂诗(其五)

秦灰未遽冷,于古何所稽。

前行有衢路,往往变岩崖。

我来一问津,感叹伤人怀。

是道在天地,大可六合弥。

诸儒拾煨烬,破裂日愈离。

遂令高世才,放荡莫控羁。

时无洛中叟,此事谅终亏。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由元末明初的诗人戴良所作,名为《和陶渊明杂诗(其五)》。诗中充满了对历史变迁、社会现实以及个人命运的深刻反思。

首句“秦灰未遽冷,于古何所稽”以秦朝灭亡为引子,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感慨,暗示了过去与现在之间的联系并非一成不变,历史的痕迹依然在现代社会中留下印记。接着,“前行有衢路,往往变岩崖”描绘了道路的变化,象征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变迁,同时也隐喻了人生道路的不确定性。

“我来一问津,感叹伤人怀”则表达了诗人亲自体验到这种变化后的深深感慨和伤感,反映出个体在面对历史巨变和个人命运的不确定时的无力感和悲凉情绪。

“是道在天地,大可六合弥”一句,诗人将关注点从个人情感转向更广阔的宇宙观,认为大道存在于天地之间,可以覆盖整个宇宙,暗示了人类文明与自然法则的和谐共存的可能性。

“诸儒拾煨烬,破裂日愈离”描述了学者们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想碰撞中的挣扎与困境,他们试图保存和传承古代智慧,但传统与现代的裂痕却日益加深,体现了文化传承与时代进步之间的矛盾。

最后,“遂令高世才,放荡莫控羁”表达了对那些才华横溢却因时代局限而无法施展抱负的人们的同情,强调了个人才能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冲突。

“时无洛中叟,此事谅终亏”则以洛中叟(即陶渊明)为例,表达了对缺乏像他那样的智者引领时代的遗憾,暗示了社会可能因此而失去指导和平衡,最终导致某些价值或理想的缺失。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历史、社会、文化和个人命运的深刻反思,展现了诗人对时代变迁的敏感洞察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收录诗词(310)

戴良(元末明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又号云林。通经、史百家暨医、卜、释、老之说。初习举子业,寻弃去,学古文于黄、柳贯、吴莱。学诗于余阙。元顺帝至正十八年,朱元璋取金华,召之讲经史。旋授学正。不久逃去。顺帝授以淮南江北等处儒学提举。后避地吴中,依张士诚。见士诚将败,挈家泛海,抵登、莱。欲行归扩廓军,道梗,侨寓昌乐。元亡,南还,变姓名,隐四明山。明太祖物色得之,召至京师,试以文,欲官之,以老疾固辞,忤旨。逾年自杀。良为诗风骨高秀,眷怀宗国,多磊落抑塞之音。有《九灵山房集》

  • 字:叔能
  • 号:九灵山人
  • 籍贯:元明间浦江
  • 生卒年:1317—1383

相关古诗词

和渊明饮酒(其一)

幽兰在浚谷,众卉没其英。

清风一吹拂,卓然见高情。

万物皆有时,泰至否自倾。

蛰雷声久閟,未必先春鸣。

有酒且欢酌,何用叹此生。

形式: 古风 押[庚]韵

和渊明连雨独饮

陶翁固贫士,异患犹不干。

公田足种秫,亦且居一官。

我无半亩宅,三旬才九餐。

况多身外忧,有甚饥与寒。

委怀穷櫩下,何以开此颜。

清风飒然至,高歌吾掩关。

形式: 古风

周伯温侍御席上赋

淅淅扇晨飙,涂涂散暝霏。

翳翳繁阴结,凄凄阳卉腓。

开冬感徂物,高会洽音徽。

嘉肴荐文理,芳醑献兰卮。

列坐侍星弁,骈筵簉绯帷。

绮席全当牖,朱帘半隐扉。

已酣亭上酌,复玩轩中奇。

美话既愉心,丽句更流思。

清事古难偶,欢合情所希。

及今不为乐,后兹将待谁。

但乏琼玖报,虚蒙桃李施。

惟祝养生年,黄发以为期。

形式: 古风

游湖上诸山

澄湖总地德,连山雄㝢县。

岚气川上浮,林影波中见。

东临带吴会,北拒衿楚甸。

上峙岫如复,下亘水成练。

参差窥粉堞,出没露丹殿。

宏丽迈前闻,游观踰昔践。

君侯挺奇兴,轩盖此追衍。

云随朱旆扬,路绕赪霞转。

五药芳可采,三芝秀堪搴。

升高望已骋,即卑趣仍展。

愿言谢羁缠,久兹事攀援。

结网政未能,临渊亦徒羡。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