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那阳山的壮丽景色与深邃意境。首句“翠微直上共游翱”,以“翠微”形容山色之青翠,以“翱”字展现游者在山中自由飞翔的想象,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氛围。接着,“万里寒光拂佩刀”一句,运用夸张手法,将山间寒光比作拂过佩刀的光芒,既展现了山的辽阔,也暗示了其冷峻之美。
“象马参差悬古石,龙蛇结屈下奔涛”两句,通过“象马”、“古石”、“龙蛇”、“奔涛”的意象,构建了一幅动态与静态交织的画面,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有自然的生动活力。其中,“龙蛇结屈”形象地描绘了山势的蜿蜒曲折,而“奔涛”则象征着山下江河的澎湃力量。
“浮云不断峰阴合,旭日相将海气高”两句,进一步深化了对山景的描绘。前句以“浮云”与“峰阴”相对,表现了山峰的幽深与云雾缭绕的景象;后句则以“旭日”与“海气”相连,不仅展现了日出时分的壮丽景色,也寓意着希望与光明的到来。
最后,“回首蛮荒天地老,独怜铜柱古□豪”两句,表达了诗人对那阳山古老历史的感慨与敬仰。通过“蛮荒”与“天地老”对比,突出了山的悠久历史;“铜柱”作为古代边防的象征,寄托了诗人对过往英雄豪杰的怀念与敬重之情。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那阳山壮丽景色的细腻描绘,以及对历史文化的深刻感悟,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历史文化的崇敬之情,是一首富有情感深度和艺术魅力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