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城送运判马察院

春风骋巧如剪刀,先裁杨柳后杏桃。

圆尖作瓣得疏密,颜色又染燕脂牢。

黄鹂未鸣鸠欲雨,深园静墅声嗷嗷。

役徒开汴前日放,亦将决水归河槽。

都人倾望若焦渴,寒食已近沟已淘。

何当黄流与雨至,雨深一尺水一篙。

都水御史亦即喜,日夜顺疾回轻舠。

频年吴楚岁苦旱,一稔未足生脂膏。

吾愿取之勿求羡,穷鸟困兽易遁逃。

我今出城勤送子,沽酒不惜典弊袍。

数途必向睢阳去,太傅大尹皆英豪。

试乞二公评我说,万分岂不益一毛。

国给民苏自有暇,东园乃可资游遨。

形式: 古风 押[豪]韵

翻译

春风像巧妙的剪刀施展技艺,先修剪杨柳再料理杏桃。
花瓣圆尖有疏密变化,颜色仿佛被燕脂深深染牢。
黄鹂还未鸣叫,斑鸠却预示着雨要来,深宅园林中回荡着嘈杂声。
工人们在开封前已经获准休假,也将让河水回归河道。
京城的人们期待如饥似渴,寒食节将近,沟渠已开始排水。
何时雨水和黄流一起来,一尺深的雨足以撑起一篙。
都水御史为此欣喜,日夜忙碌,驾轻舟顺流而下。
多年吴楚之地干旱严重,一年丰收还不够丰盈储备。
我但愿取之有度,不贪心,如同困兽穷鸟容易逃离。
今日我出城为你送行,即使典当衣物也要买酒。
你必定要前往睢阳,那里太傅大尹都是英雄豪杰。
请两位大人评判我的话,哪怕只有一点点增益也是好的。
国家富饶,百姓复苏后,我们才有闲暇游赏东园。

注释

春风:比喻。
巧:巧妙。
剪刀:比喻。
杨柳:春天植物。
杏桃:春季开花植物。
燕脂:红色颜料。
牢:牢固。
黄鹂:鸟名。
鸠:斑鸠。
役徒:工人。
汴:开封。
河槽:河道。
都人:京城人。
焦渴:急切期盼。
黄流:泛黄的流水。
一尺水一篙:形容水量充足。
都水御史:官职。
轻舠:小船。
吴楚:地区名。
脂膏:富裕的物资。
取之勿求羡:不过分贪婪。
遁逃:逃跑。
勤送子:尽力送别。
典弊袍:典当旧衣。
睢阳:地名。
太傅大尹:高级官员。
评我说:评价我的话。
万分:极微小。
益一毛:增加一点。
国给民苏:国家富饶,人民复苏。
东园:公园或园林。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梅尧臣的《东城送运判马察院》,描绘了春天的景色和对友人的送别之情。首句以春风比喻巧匠,形象地写出春风裁剪万物的生动画面,接着描述了杨柳杏桃在春风中的生长变化。诗人通过“圆尖作瓣”、“颜色染燕脂”等细节,展现出花朵的娇艳和生机。

中间部分通过自然景象暗示时令,黄鹂未鸣、鸠欲雨,寓言着春天即将过去,雨水将至。运判马察院的工作即将完成,诗人期待雨水能带来丰沛,缓解干旱。他对都人的期盼和对自己行为的自省,体现出对民生的关注和责任感。

最后,诗人表达对友人的深厚情谊,愿意倾尽全力为他送行,甚至不惜典当衣物。他希望朋友此行能有所作为,拜访英雄人物太傅和大尹,期待他们的肯定和支持。诗中流露出对国家富饶和百姓安居乐业的期盼,以及对未来的乐观展望。

整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既描绘了春景,又寓含了对友人和民生的关怀,体现了梅尧臣诗歌的特色。

收录诗词(2914)

梅尧臣(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

  • 籍贯:宣州宣城(今属安徽)
  • 生卒年:1002~1060

相关古诗词

乐椽自淮南回示新诗

淮南历览还宣城,囊多嘉句何冰清。

入门先叫十年兄,袖中大卷持来评。

我虽暗愚眼不盲,要识合如刘长卿。

举头不言笑且惊,此兄议论颇称情。

我亦感君知我名,阮籍从呼作老兵。

形式: 古风 押[庚]韵

代书寄鸭脚子于都下亲友

予指老无力,不能苦多书。

书苟过百字,便觉筋挛拘。

京都多豪英,往往在石渠。

作书不可周,寄声亦已疏。

后园植佳果,远赠当鲤鱼。

中虽无尺素,加餐意何如。

形式: 古风

代内答

结发事君子,衣袂未尝分。

今朝别君思,历乱如丝棼。

征仆尚顾侣,嘶马犹索群。

相送不出壸,倚楹羡飞云。

日暮秋风急,雀声檐上集。

并作千里愁,愁极翻成泣。

形式: 古风

令狐秘丞守彭州

前时草草别,渺漫二十年。

从宦各所适,非为道路偏。

今始一相遇,言愧少壮前。

子有万里翮,尚不飞云烟。

而复走陇蜀,欲以条教宣。

将西过危栈,叶暗闻杜鹃。

未知为郡乐,预已抱愁煎。

再来与子辞,当去复留连。

且念前期远,岁月实易迁。

形式: 古风 押[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