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由明代诗人吴宽创作,名为《寄题阳山澄照寺》。诗中描绘了阳山澄照寺的壮丽景象与深厚的文化底蕴,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佛教文化的崇敬。
首句“令威禀仙骨,化鹤去辽东”,以仙鹤为喻,表达了对澄照寺所在之地仙气缭绕、灵气充沛的想象。接着,“传闻有遗井,乃在青山中”则引出了一处传说中的遗迹,增添了神秘色彩。
“山深草木盛,苔径谁能穷”描绘了深山中茂密的植被和蜿蜒曲折的小径,暗示了探索的艰难与未知的魅力。随后,“爰有释氏子,于此构莲宫”点出了寺庙的建立者是僧侣,而“莲宫”这一形象化的称呼,既体现了佛教的清净与高洁,也寓意着寺庙的庄严与神圣。
“殿阁颇雄杰,林杪见青红”通过视觉对比,展现了寺庙建筑的宏伟与自然景色的和谐之美。“高厓石色古,小洞云气通”进一步描绘了山岩的古老与洞穴的幽静,以及云雾缭绕的神秘氛围。
“神龙室其地,上下雨兼风”则以神龙为象征,强调了寺庙所在之地的特殊与神秘,同时也暗示了自然界的伟大力量。最后,“岁时郡长吏,祈祷频年丰”表明了寺庙在地方社会中的重要地位,以及人们对它的信仰与依赖。
诗人回忆起自己曾经探访此地的情景:“我昔过东麓,落日明丹枫。所恨足力弱,徒然望巃嵂。”表达了对未能充分欣赏美景的遗憾。他许下愿望:“何时蹑其巅,历览无匆匆。回头发浩叹,深愧南飞鸿。”希望未来能有机会登高远眺,尽情领略山川之美,并对未能及时欣赏到的美景深感遗憾。
整首诗通过对阳山澄照寺及其周围环境的生动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对佛教文化的敬仰,以及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