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名为童给事的人物在年届百四十八岁时,选择返回故乡四川的情景。诗中通过“中分当此年”这一句,巧妙地将人物的年龄与回归的年份相联系,展现出一种时间的流转与生命的轮回感。
“相看似宾主,人拟是神仙”,这两句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刻画了童给事在人们心中的形象,仿佛他是尊贵的宾客,又像是超凡脱俗的仙人,表达了人们对他的尊敬与仰慕之情。
“冠忽加头上,子方归日边”,这里描述了童给事突然戴上帽子,准备启程回乡的情景。这不仅体现了他即将离开的急切心情,也暗示了他回归故里的决心与勇气。
“丁宁焚谏草,恐与蜀人传”,最后两句则透露出童给事临行前的谨慎与深思。他叮嘱身边的人烧毁谏言的草稿,以免这些可能引起争议或不快的话语流传出去,影响到蜀地的和谐与安宁。这种行为既展现了他对地方治理的关心,也体现了他作为一位官员的责任感与智慧。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童给事归乡过程的细腻描绘,不仅展现了其个人风采,也反映了明代社会中官员与地方的关系,以及对传统文化中“归隐”、“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哲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