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黄清老与友人索编修士岩一同访问元代文人马学士伯庸位于蓬莱馆的居所,期间观赏藤花的情景。诗中充满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之美。
首句“昔访蓬莱馆”,诗人回忆起曾经造访此地,引出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接着“春烹芍药牙”一句,以春日烹煮芍药芽的场景,渲染出一种生机勃勃、清新脱俗的氛围。
“重来寻竹径,久落藤花”则展现了诗人再次来访时的探索与发现,竹径幽深,藤花繁茂,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富有生机的自然景观。通过“寻”和“落”这两个动词,生动地描绘了诗人与自然的亲密接触。
“君欲鸣瑶瑟,予将拾紫霞”两句,表达了诗人与友人共同追求高雅情趣的愿望,瑶瑟象征着高雅的艺术,紫霞则寓意着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这不仅是对友情的赞美,也是对艺术与精神追求的向往。
最后,“鹤吟知雨近,留宿白云家”描绘了一幅鹤鸣于天际,预示着即将到来的雨水,诗人与友人决定在白云人家留宿的画面。鹤鸣是自然界的美妙乐章,预示着即将来临的雨水,象征着自然与人的和谐共处;留宿白云家,则体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深厚的情感联系,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美景与人文情感的交融,传达出一种超然物外、追求精神自由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