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春屡有阳明之约雨辄尼之将旋幕侍外舅来游解后二羽衣一能参上道一能知大丹竟日留话喜赋二解时清明日也(其二)

裂石未尝关,毋将俗眼观。

虚中元有受,造蕴亦何难。

羽客能谈道,云房识候丹。

只应仙有分,风响步虚坛。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寒]韵

翻译

即使石头裂开也不必在意世俗的眼光。
内心空灵才能接受真谛,修炼成仙并非难事。
修道者能谈论大道,居住在云房的人懂得炼丹法门。
看来只有仙人才能有这样的缘分,踏着风声在仙境的步虚坛上行走。

注释

裂石:比喻突破世俗观念。
俗眼:指世俗的眼光或偏见。
虚中:内心的空灵状态。
受:接受,领悟。
造蕴:修炼,积累。
何难:并非困难。
羽客:修道者,仙人。
云房:修道者的居所,常指隐居之处。
候丹:观察炼丹的过程或结果。
仙有分:有成为仙人的缘分或资格。
步虚坛:道教中的仙境,象征修炼之地。

鉴赏

这首宋诗名为《一春屡有阳明之约雨辄尼之将旋幕侍外舅来游解后二羽衣一能参上道一能知大丹竟日留话喜赋二解时清明日也(其二)》,作者为施枢。诗的内容主要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相约游览阳明山,但因雨多次未能成行,最终在清明节之际,外舅来访并带来关于道术和丹药的知识,使得诗人欣喜万分,借此机会留下两首诗记录这一日的交谈与心得。

诗中“裂石未尝关,毋将俗眼观”两句,意指追求真道不应受限于世俗眼光,强调了对高深学问的探索不应被凡尘杂念所干扰。接下来,“虚中元有受,造蕴亦何难”表达了对道家空灵境界的理解,认为内在的领悟和修炼并非难事,只要心存虚静,就能有所收获。

“羽客能谈道,云房识候丹”描绘了友人作为修道之人,对于道术和丹药有着深入的了解,暗示了他们之间的交流富有深度。最后,“只应仙有分,风响步虚坛”表达了诗人对仙道的向往,认为只有真正有道行的人才能在清风中漫步于仙境般的道坛。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描绘与友人的交流,展现了诗人对道家思想的追求以及对清明节这个特殊日子的喜悦之情。

收录诗词(189)

施枢(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入京

何期又泛玉京船,行止于人不偶然。

寒力胜如前两夜,世情熟似近三年。

只将兴味留诗里,苦乏工夫到酒边。

万事看来忙不得,只须委顺乐吾天。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上司谏曹先生

声名满世重于山,果见延登左掖班。

天子虚心求国是,先生著手济时艰。

要看出处诸公上,只在精神一转间。

前此极言虽引去,安危理乱正相关。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删]韵

大能仁寺

规模应甲刹,殿阁拥金仙。

岁歉炊烟绝,城低野色连。

客僧皆散去,主者独安眠。

成毁难逃数,山门八百年。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

马上

只为溪山有宿盟,两旬两度此经行。

马嘶险径霜蹄滑,鸥舞平沙雪羽轻。

豪气不从尘外减,新诗偏向道间成。

梅花似有相迎意,野水篱边数蕊明。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