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虹桥

一舸西风到水乡,半痕残月浸沧浪。

湖中有影浑如画,天下无桥似此长。

题品垂虹多古作,去来征雁带秋霜。

三高千古英灵在,经过祠前菊正黄。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翻译

一艘小船驶向水乡,半轮残月映照着湖面。
湖中的倒影美如画卷,世间再无桥能如此漫长。
题写在彩虹桥上的古作颇多,南来北往的大雁带着秋霜飞过。
三位高尚人物的精神永存,路过他们的祠堂时菊花正黄。

注释

一舸:一艘小船。
西风:秋风。
水乡:水边的乡村。
半痕:半轮。
残月:亏月。
浸:照映。
沧浪:形容水色深青。
湖中:湖面上。
影:倒影。
浑:完全。
如画:像画一样。
似:如同。
此长:这样长。
题品:题写的作品。
垂虹:彩虹桥。
古作:古代作品。
去来:来来往往。
征雁:迁徙的大雁。
秋霜:秋天的霜露。
三高:指三位高尚人物(苏轼、陆游和范仲淹)。
千古:千百年。
英灵:精神或灵魂。
祠前:祠堂前面。
菊正黄:菊花正值金黄时节。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秋夜泛舟水乡的景象。诗人乘着小船在西风中驶过,水面映照着半轮残月和深沉的湖光,仿佛一幅水墨画卷。垂虹桥的独特之处在于其长度,诗人感叹它仿佛是天地间最长的桥梁。他提及古时垂虹桥上的题咏,增添了历史的沧桑感。行经此处,连南飞的大雁也带着秋霜,增添了季节的凄凉气息。最后,诗人提到三位高人(可能是指像范蠡、张翰、陆羽这样的文化名人)的精神永存,祠前的菊花正黄,象征着他们的高尚品格与季节的交替。整首诗以景抒怀,寓情于物,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和历史文化的感慨。

收录诗词(27)

傅梦得(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郑松窗

相逢交未深,一笑便生春。

松作四时友,窗无半点尘。

诗囊为活计,廛隐着吟身。

似此知音者,江湖能几人。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真]韵

金山寺

昨夜宿江口,客衣风已飘。

两峰参塔顶,一寺裹山腰。

水拍瓜洲渡,烟生扬子桥。

寻花并问柳,端的在明朝。

形式: 五言律诗 押[萧]韵

斋中

惟有闲中日最长,薰风拂拂透脩廊。

半窗槐影侵书叶,一曲蝉声送夕阳。

强把茶瓯醒困眼,久无诗债抖枯肠。

何妨自取离骚读,且向斋炉爇晚香。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钱塘

苍茫空阔海云开,浙水东西隔岸隈。

我到龙山呼渡晚,谁从渔浦趁潮回。

蓦惊塞雁声嘹呖,静看沙鸥独往来。

山外中原皆在望,英雄谁肯便心灰。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