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妇采葛苦

采采山上葛,攀藤步岩幽。

上山逢虎狼,下山逢猕猴。

归来絺绤之,藕丝香且柔。

织成一片云,精绝鬼工愁。

入笥献君王,贡职民当修。

君王不自惜,持以奉仇雠。

西施被服之,俱是越国尤。

吴王抵掌笑,于越吾何忧。

飞书益封地,谓越吾诸侯。

嗟尔采葛伴,辛苦勿叹愁。

天道有乘除,苦极行当休。

吴王沉醉姑苏上,半夜不知吴国秋。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翻译

山上葛草繁茂,攀藤踏过岩幽深。
上山遇见猛虎狼,下山又遇猕猴群。
归来剥葛织布衣,藕丝香气又柔软。
织成云锦般华美,技艺精湛鬼神愁。
放入箱中献君王,百姓应尽职守修。
君王不知珍惜物,反赠仇敌表恩仇。
西施穿上这葛衣,皆因越国出名优。
吴王大笑无忧虑,视越为臣不需忧。
文书加封土地增,自诩越国我为侯。
哎呀采葛人,辛劳不必多哀愁。
天道有起伏变化,苦尽甘来自然休。
吴王姑苏酒宴醉,夜半未觉秋已收。

注释

葛: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
藤:缠绕植物的茎蔓。
岩幽:岩石深处,环境幽静。
猕猴:一种猴子。
絺绤:葛布,细葛和粗葛的统称。
精绝:极其精巧。
贡职:进贡的职责。
仇雠:仇敌。
西施:古代美女,此处代指美女。
抵掌:击掌,表示高兴或得意。
乘除:指命运的起伏变化。
姑苏:古苏州,吴王都城。
秋:秋天,暗含时令变迁。

鉴赏

这首宋末元初赵文的《越妇采葛苦》描绘了一位妇女艰辛劳作的情景。首句“采采山上葛”,以叠词描绘出女子采摘葛藤的忙碌,展现出劳动的艰辛。接着,“攀藤步岩幽”进一步刻画了她身处险峻环境,表现出她的坚韧与毅力。

诗中通过“上山逢虎狼,下山逢猕猴”的夸张手法,暗示了采葛过程中的危险和不安定,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环境的动荡不安。女子采得葛藤后,精心织制出“藕丝香且柔”的衣物,其工艺之精绝令人赞叹。

然而,这些辛苦成果却被君王用于逢迎权敌,甚至成为挑起争端的工具。西施穿上这葛衣,成了越国的罪魁祸首,吴王则因此得意忘形,对越国不再担忧。诗中讽刺了君王的短视和人性的复杂。

最后,诗人以“天道有乘除,苦极行当休”表达对命运无常的理解,暗示苦难终将过去。而吴王沉醉于享乐,不知国事,揭示了权贵的荒淫与国家的危机。

整首诗通过越妇的采葛经历,寓言性地揭示了社会现实和人性的矛盾,以及天道循环的哲理,具有深刻的讽刺意味。

收录诗词(209)

赵文(宋末元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初名凤之,又字仪可,庐陵(今江西吉安)人。为文天祥门人,并曾入其幕府参与抗元活动。与刘辰翁父子亦交厚,辰翁对其非常推重,刘将孙亦与其结“青山社”,其结社情况现不详

  • 字:惟恭
  • 号:青山
  • 籍贯:宋末元初文
  • 生卒年:1239-1315

相关古诗词

雷震渔所之柱

瞥然满屋飞金蛇,楼东楼西号火鸦。

天鼓百面一手挝,百年老柱神斧加。

妇女惊倒儿童哇,知君把钓江头沙。

明珠赤手龙颔拿,天翁发怒为此耶。

向来五鬼千夜叉,寒我饥我生眼花。

捧头惊窜如麇麚,从此不作穷诗家。

形式: 古风 押[麻]韵

题画

云巢草虫十有七,我言蜂蚁非虫匹。

我见二虫常敬之,为有君臣天所秩。

江南此虫久已无,烦君剪取赠老夫。

形式: 古风

题画虫鸟

泥行郭索其神全,枯枝独抱吟风仙。

细腰追逐相后先,画眉双栖斗婵娟。

一鸣一止俱自然,老猴如鬼踞石边。

游蜂何为过其前,水禽伺鱼双眼穿。

久而无得倦欲眠,鸲之鹆之高树巅。

俯视螳臂为垂涎,之虫不作名利牵。

饮啄之外何所便,人生扰扰真可怜。

笑谈对面森戈鋋,王侯蝼蚁俱埃烟。

大年未可笑小年,世间唯有虫能天。

形式: 古风 押[先]韵

题耆英图

耆英会上十三人,当时世道如初春。

洛阳牡丹非昔比,妖怪百出年年新。

我见此图泪如雨,诸老翩然过何许。

何时梦见洛阳春,郑公插花潞公舞。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