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波诗二十韵

同云霁寒霄,缺月隐穹碧。

其间若有人,捡柴当此夕。

野语出齐东,谓是食贫客。

北风雨雪雱,慈母殒寒疾。

哀哉凯风歌,耗矣皋鱼泣。

养体不可能,守死志无斁。

年年觅散柴,藉禦严霜逼。

坐是致人间,四旬寒不戢。

斯言宁凿空,有自吾可必。

为事固近情,副会遂失实。

拔木记金縢,雊雉载彤日。

倘无人立豕,或有退飞鹢。

大孝慕终身,岂以死生易。

波也其有灵,弥憾外何术。

民方苦饿寒,十户九还给。

骈死夫谁怜,终古抱悽恻。

丘坟万鬼狞,残贼一夫敌。

波也恶用哀,比屋尽兹厄。

小人欣有母,爱日幸怡色。

帘栏早春寒,挟纩有馀适。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冬夜寒霄中的一幅画面,同云蔽日,缺月藏于青碧天空,暗示着孤寂与凄清。诗人想象有人在这样的夜晚捡拾枯柴,可能是为了抵御严寒。野传的传闻称此人贫穷,但随后提及北风呼啸,慈母因寒冷去世,悲痛之情溢于言表。诗人感慨,尽管生活艰难,仍坚守孝道,每年寻找散柴御寒,却因此陷入困境。

诗人进一步指出,这样的描述可能过于理想化,现实中的情况并非如此简单。他借用古代典故,如“拔木记金縢”和“雊雉载彤日”,暗示世事多变,人心难测。他担忧如果无人相助,可能会有更悲惨的结局,如同飞鸟退避。然而,诗人强调大孝至死不渝,不会因为生死而改变。

诗中提到民间疾苦,十户之中多有饥寒,即使有母亲的人也未能幸免。社会动荡,恶势力横行,诗人对母亲的哀悼与对民众苦难的同情交织在一起。他感叹自己无能为力,只能寄托哀思于天地之间。

最后,诗人对比了小人与有母之人的境遇,前者虽然有母亲庇护,但并未真正理解生活的艰辛。全诗情感深沉,表达了对社会不公和民生疾苦的忧虑,以及对孝道的坚守。

收录诗词(242)

王易(清末近现代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华持庵先生焯挽词

入耳百事乖,况闻公竟逝。

撼胸来狂潮,万感倏起坠。

微生及中年,坐阅天地闭。

夷齐各求仁,巢由耻非义。

公清畏人知,大壑蓄元气。

归隐十年期,躬耕先世事。

老学烛犹明,孜孜味能至。

厌乱傥已深,一瞑遂不视。

形式: 古风

园望一首

环阶花影日迟迟,此意惟堪圣者知。

似妒雕梁栖乳燕,乍听碧树绕黄鹂。

繁香是处春常在,憔悴频年鬓已丝。

沾袖馀芳归未隐,深心收拾欲传谁。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雨夜

久催春色去横塘,十日园亭草树香。

照户深灯维寤寐,隔城严柝隐仓皇。

可无好梦留仙枕,傥许灵芬接上方。

望古忧天逐年少,剩持青鬓守书堂。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酬容九读思斋遗集兼简伯远

家弟声光石火如,孤编能博万嗟吁。

漫天风雨都秋气,避地江湖感索居。

款语十年今古泪,相怜一啄乱离馀。

百家诗句牛毛密,似此微名得亦虚。

形式: 七言律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