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子由所居六咏(其二)

诗人故多感,花发忆两京。

石榴有正色,玉树真虚名。

粲粲秋菊花,卓为霜中英。

萸盘照重九,缬蕊两鲜明。

形式: 古风 押[庚]韵

翻译

诗人们总是多愁善感,花开时会想起那两个京城。
石榴有它真正的颜色,而玉树却只是徒有虚名。
秋天的菊花灿烂耀眼,如同霜中的佼佼者。
茱萸盘子映照着重阳节,深红的花朵鲜艳夺目。

注释

诗人:指代写诗的人,这里可能指的是具有丰富感情的文人。
两京:古代中国的两个都城,这里可能指的是长安和洛阳。
正色:真实的色彩,不虚假的颜色。
虚名:空洞的名声,没有实际价值的声誉。
粲粲:形容菊花明亮的样子。
霜中英:在寒霜中盛开的杰出之花。
萸盘:装有茱萸的盘子,重阳节习俗。
重九:农历九月九日,即重阳节。
缬蕊:深红色的花蕊。
鲜明:色彩鲜艳,引人注目。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轼的作品,名为《次韵子由所居六咏(其二)》。从内容来看,诗人表达了对故土的怀念之情和对自然美景的赞美。

“花发忆两京”一句,表明诗人在春日花开时分外地思念远方的都城。这不仅是对物理空间的怀念,更蕴含着对往昔岁月、文化传统的深情眷恋。这里所谓“两京”,可能指的是唐代的长安和东晋以降的建康,即今天的西安和南京。

接下来的“石榴有正色,玉树真虚名”一句,通过对比石榴之实与玉树之虚,诗人表达了对自然界中真实美好事物的追求,以及对于那些华而不实、徒具其名的事物的质疑。石榴作为一种果实,以其鲜明的红色和甘甜的滋味,被视为美好之物;而“玉树”则是一种虚构的美丽,比喻那些虽然名称高雅却缺乏实际价值或内容的事物。

随后的“粲粲秋菊花,卓为霜中英”一句,描绘了秋季菊花在清晨露水和轻霜中依然傲立的景象。“粲粲”形容菊花盛开之状,而“霜中英”则强调了菊花在严寒中的坚韧不拔,成为自然界中难得的美丽。

最后两句“萸盘照重九,缬蕊两鲜明”,通过对萸草和缬蕊(一种香草)的描写,诗人表达了对这些常被忽视却又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植物之美的欣赏。萸草在古代文学中往往象征着坚韧不拔的品格,而“照重九”可能指的是它在深邃的山谷中依旧能得到阳光的滋润,显示出其生命力极强;缬蕊则以清香和鲜明著称,成为诗人笔下不可或缺的美好元素。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的深厚情感和审美趣味。它不仅是对自然之美的赞颂,更蕴含着诗人对于生命、坚韧与真实价值的思考。

收录诗词(3229)

苏轼(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和仲,、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字:子瞻
  • 号:铁冠道人
  •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相关古诗词

次韵子由所居六咏(其三)

幽居有古意,义井分西墙。

谁云三伏热,止须一杯凉。

先生坐忍渴,群嚣自披猖。

众散徐酌饮,逡巡味尤长。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次韵子由所居六咏(其四)

先生饭土塯,无物与刘叉。

何以娱醉客,时嗅砌下花。

井水分西邻,竹阴借东家。

萧然行脚僧,一身寄天涯。

形式: 古风 押[麻]韵

次韵子由所居六咏(其五)

东斋手植柏,今复几尺长。

知有桓司马,榛茅为遮藏。

近闻南台松,新枝出馀僵。

年来此怀抱,岂复惊凡亡。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次韵子由所居六咏(其六)

新居已覆瓦,无复风雨忧。

桤栽与笼竹,小诗亦可求。

尚欲烦贰师,刺山出飞流。

应须凿百尺,两绠载一牛。

形式: 古风 押[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