篁墩

新安胜地钟灵秀,四面溪山明锦绣。

就中篁墩何所有,绿玉森森环左右。

晋代分符得贤守,民庶争留如父母。

当时赐第传来久,奕叶相承簪组胄。

云摩将军剪强寇,勇略绝伦功最懋。

郡人报德新祠构,忠壮之名垂宇宙。

循吏忠臣耀先后,一乡草木增华茂。

中遭巢兵防躏蹂,易名免祸聊迁就。

七百馀年袭差谬,本真弗辨当谁咎。

忠良流芳天所佑,岂同僣乱终遗臭。

玉堂仙客文章叟,鼻祖有灵阴假手。

遥遥谱系劳根究,光复美名涤污垢。

华扁高悬丽星斗,迪后彰前应匪偶。

词林赞述诗千首,盛事称扬满人口。

安石半山知在否,临安那复裴家酒。

惟有此墩只依旧,清趣还如渭千亩,百世家声同不朽。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明代诗人祁顺的《篁墩》诗,以“篁墩”这一地名为中心,描绘了其自然环境的秀丽与历史人文的深厚底蕴。诗中首先赞美篁墩四周溪山如锦绣般美丽,接着点出篁墩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四周绿竹环绕,犹如绿色的玉石一般,生机勃勃。

诗的下部分转向历史叙述,提到篁墩曾是晋代一位贤守的封地,当地百姓对他敬爱如同父母,其后代也延续了显赫的家族地位。诗中特别提到了这位贤守的英勇事迹,以及他为当地带来的福祉,使得篁墩成为祭祀忠烈之地,其忠义之名流传千古。

接着,诗人描述了篁墩在历史变迁中的遭遇,包括遭受战争的破坏和改名避祸的情况,但最终在七百多年后得以恢复原貌,忠良之名得以光复。诗中强调了忠良之德的天佑与传承的重要性,以及篁墩作为家族象征的历史价值。

最后,诗人通过赞美篁墩的自然美景和家族荣耀,表达了对篁墩及其历史文化的深深敬仰。诗中引用了古代文人墨客的典故,如王安石、苏东坡等,以及临安裴家酒的典故,进一步丰富了篁墩的文化内涵。全诗不仅描绘了篁墩的自然风光,更深入挖掘了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展现了诗人对这片土地的深情厚意。

收录诗词(530)

祁顺(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丁酉岁五月二十四日除江西参政八月到任

少年读书不出户,壮岁登庸践郎署。

幸膺宠擢出薇垣,玉殿前头拜天语。

秋初买船经漷水,秋半遥临豫章路。

解缆湖边信便风,驱车境内逢甘雨。

此邦从来称巨镇,雄跨西山压南浦。

诸州民物最繁盛,况有诗书比邹鲁。

微才赞政遭太平,太仓饱食知何补。

惟宣德泽安吾民,永保忠贞答明主。

形式: 古风

冷庵为陈佥宪粹之作

颍川先生富才行,生平不识亲权幸。

义气遥横天地间,壮怀直与江湖迥。

屏除酿丽甘恬淡,咀嚼道腴知隽永。

心田莹彻水不波,眼界分明冰作镜。

早年拜官居执法,铁面凝霜志何劲。

列郡澄清使者车,一身廉肃天君令。

乌台地位高且寒,结庵占断深严境。

松为栋宇柏为梁,梅竹森森二三径。

台前霜气侵人骨,四时常似隆冬景。

不须赤脚踏层冰,袛用银床临露井。

公馀退食心洒然,半捲湘帘坐深省。

宝镜瑶琴光陆离,玉壶秋月相辉映。

时磨古砚题冰茧,旋汲飞泉沦山茗。

夜兴空怀剡曲船,冻尖呵彻中山颖。

词高白雪和者稀,星动寒芒色尤正。

坐客无毡杜老吟,吴江枫落崔郎咏。

闻昔夏商衰替年,虐焰驱民政苛猛。

帝遣伊周作霖雨,大旱来苏咸引领。

又闻春秋战国时,功利权谋恣炎横。

天生孔孟正人心,多少昏冥为呼醒。

圣贤已远斯道在,一缕悠悠悬九鼎。

回澜解倒非异人,只赖吾儒执其柄。

方今治化虽全盛,民力士风犹不竞。

势利熏迷未易销,闾阎焚溺谁当拯。

先生抱道将有为,自是胸中常耿耿。

愿言推此方寸丹,散向斯人济疲病。

黔黎奠枕古风回,天下忻然同一冷。

形式: 古风

题江一原宰上饶诗卷

君昔鸣琴向上饶,我乘西江使者轺。

曾闻善政冠邻邑,道路往往传歌谣。

我今旬宣西江路,君已迁腾官粉署。

河阳花发春满城,还是潘郎旧栽树。

丈夫用世思有为,立身行道无崇卑。

君不见,汉廷贤令多通显,千古不磨循吏传。

形式: 古风

山水图为陈琴窗题

罗浮之山高插天,龙滩之水天与连。

山明水秀涵万象,风月不尽春无边。

华堂隐映龙滩上,乔木阴森老无恙。

翠挹云屏四百峰,澄拖江练三千丈。

主人抱道不求名,乐山乐水怡吾情。

半帘爽气朝拄颊,一曲沧浪时濯缨。

宾戚过从日谈笑,潜搜万汇供诗料。

三尺焦桐膝上横,写尽峨洋山水调。

平生于我最心投,对酒开窗几度留。

相思更拟携琴去,绿竹坡前拢小舟。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