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以禅宗公案为题材,巧妙地融合了达摩面壁九年与神光三拜立的故事,通过“觑著”与“踏著”的对比,展现了禅宗修行中对“见”与“行”的深刻理解。
“达磨九年面壁,不敢正眼觑著”,达摩大师面壁九年,象征着长时间的静坐冥想,追求内心的清净与觉悟,不敢轻易地“觑著”,即不敢轻易地去观察或思考,以免被外在的杂念所干扰,保持内心的专注与平静。
“神光三拜而立,至竟何曾踏著”,神光三拜之后站立不动,象征着通过虔诚的修行和深刻的领悟,达到了一种超越物质世界的状态,仿佛“踏著”了某种更高层次的存在,但实际并未触碰或停留在物质层面,而是达到了心灵的升华。
“觑著踏著,彩石渡头看,陈年断贯索”,这两句进一步阐述了修行过程中的“见”与“行”。在修行的过程中,“觑著”意味着观察与思考,而“踏著”则代表行动与实践。诗人通过“彩石渡头看,陈年断贯索”的比喻,强调了修行者需要在观察与思考的基础上,将理论转化为实际行动,才能真正达到心灵的解脱与升华。这里的“彩石渡头”可能象征着修行的起点或过程中的某个关键节点,“陈年断贯索”则可能寓意着过去的束缚或障碍已被突破,修行者得以自由前行。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禅宗公案的典故,表达了禅宗修行中对内心观察与外部行动的重视,以及在两者之间寻求平衡的重要性。它鼓励修行者不仅要深入思考,更要勇于实践,通过不断的自我探索与超越,最终达到心灵的觉醒与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