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初三日,王静安自沉颐和园昆明湖中。毕命越五日,余偕桥川、子雍、小平、绥方出西郊,访其故居。为诗吊之

掩泪犹过西郭村,朅来今日始知门。

寻常蹊径多污渎,绝代湖山隐缭垣。

名地得人相托死,哀禽衔木可偿怨。

徒闻朴学悲君者,独有纲常不敢言。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元]韵

翻译

掩着泪水走过西郊的村庄,今天才真正明白家门。
平常的小路满是污秽和沟渠,绝美的湖光山色隐藏在围墙之后。
名声之地有人寄托生死,悲哀的鸟儿衔木以求宽恕怨恨。
只听说朴素学派的人为你的离世悲伤,唯有礼法常理不敢轻易言说。

注释

掩:遮盖。
泪:眼泪。
犹:还。
过:经过。
西郭村:西郊的村庄。
朅来:归来。
今日:今天。
始:才。
知:知道。
门:家门。
寻常:平常。
蹊径:小路。
污渎:污秽和沟渠。
绝代:无比。
湖山:湖光山色。
缭垣:围墙。
名地:有名的地方。
得人:有人。
相托:寄托。
死:生死。
哀禽:悲哀的鸟儿。
衔木:衔着木头。
偿怨:求宽恕怨恨。
朴学:朴素学派。
悲君者:为你的离世悲伤的人。
独有:只有。
纲常:礼法常理。
不敢言:不敢轻易说。

鉴赏

这首诗是黄节在清末近现代初年悼念好友王静安(王国维)的作品,表达了对故人的深深哀思和对社会现实的感慨。诗人以泪水遮面走过西郭村,感叹今日才真正了解了王静安的境遇。他描述了王静安生前所在之地,寻常道路却充满污浊,而那绝美的湖山景色也被环绕着围墙,暗示了他内心的孤独与困境。

诗人提到王静安即使在名利场中也坚守自我,如同名地得人所托,但最终选择以死明志,表达对其高尚人格的敬仰。哀鸟衔木象征着对亡者的哀悼,同时也寓含着对不公世道的控诉。最后,诗人提到那些悲痛王静安的人,虽然同情他的遭遇,但在纲常礼教的束缚下,他们不敢直言其内心的情感。

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凝练,既是对友人的深切怀念,也是对当时社会环境的无声批判,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情感和敏锐的社会洞察力。

收录诗词(542)

黄节(清末近现代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清平乐.元夕

风消云缕。一碧无今古。欲坏上元天不许。

晴了晚来些雨。莫言冷落山家。山翁本厌繁华。

试问莲灯千炬,何如月上梅花。

形式: 词牌: 清平乐

梅林分韵赋诗得下字

郊原宿雨馀,雪重云垂野。

春信初动摇,欲往岂无驾。

使君早著鞭,问路逢耕者。

深寻烟雨村,共作诗酒社。

庭荒六老树,气象自俨雅。

一笑呼酒来,大盆注老瓦。

最后看枯株,何意当大厦。

夭矫待风云,有年天宝假。

须知羹鼎调,嘉宝系用舍。

我欲寿使君,樽罍更倾泻。

明朝得楚骚,健甚无屈贾。

君今有锡环,诏落九天下。

蜀江雪浪来,棹趁船人把。

留滞以诸生,斯文要陶冶。

惟应郢中歌,倡绝和自寡。

更闻督熊儿,夜赋烛馀灺。

它年看无双,声誉出江夏。

却笑昌黎公,阿买字能写。

形式: 古风

卜算子.赠乐婉,杭妓

相逢情便深,恨不相逢早。

识尽千千万万人,终不似、伊家好。别你登长道。

转更添烦恼。楼外朱楼独倚阑,满目围芳草。

形式: 词牌: 卜算子

葛稚川炼丹室

暇日肩舆上翠微,烟光峦气湿人衣。

桃花片片随流去,岩漏泠泠作雨飞。

丹井稚川成药处,双峰滕子读书基。

观音阁上清风爽,拟我诸公吟未归。

形式: 七言律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