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李公略示高郎中吴山观月图

凭高宜晚更宜秋,下马归来即倚楼。

纳纳乾坤双老眼,滔滔江汉一扁舟。

满城明月空吴苑,隔岸青山认越州。

李白酒豪高适笔,当时人物总风流。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鉴赏

这首诗是由宋末元初的诗人仇远所作,名为《题李公略示高郎中吴山观月图》。诗中的意境优美,语言流畅,充分体现了诗人的艺术造诣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首句“凭高宜晚更宜秋”表达了诗人对高处赏月尤其是在秋天的喜爱之情。这里的“凭高”指的是居高临下,远眺四周,“宜晚”则强调了夜晚观赏月景的美好,而“更宜秋”则是因为秋季空气清新,视线更为开阔,能更好地欣赏到明亮且清晰的月光。

接着,“下马归来即倚楼”描绘了诗人骑马游览后返回时的景象,他选择了一个高耸的建筑物——楼台作为观赏之处。这里的“下马”和“归来”展示了诗人的旅途与回归,而“倚楼”则是他停留下来细致感受月色美景的动作。

第三句“纳纳乾坤双老眼,滔滔江汉一扁舟”中,“纳纳”是一种赞叹词,用以表达诗人对于广大天地和悠久历史的敬畏之情。“乾坤双老眼”则形象地描绘了岁月流转,万物更新的自然法则,同时也隐喻着诗人的智慧与洞察力。而“滔滔江汉一扁舟”则是对辽阔江河和平稳小舟的生动写照,展现了诗人心中对于自由旅行的向往。

第四句“满城明月空吴苑,隔岸青山认越州”表达了诗人在夜晚欣赏到满城皆是明亮月色,然而却感到一种超然物外的孤寂之感。这里的“满城明月”描绘了一幅充满诗意的画面,而“空吴苑”则指的是虽然有美景但缺少共享之人。“隔岸青山认越州”则是诗人超越时空,通过地理特征辨识远方的越州,展现了他心中的历史与文化联想。

末句“李白酒豪高适笔,当时人物总风流”中,“李白酒豪”赞美了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豪放饮酒之举,“高适笔”则是对另一位唐代诗人高适的文笔技艺给予高度评价。整句话通过提及两位诗人的特质,表达了诗人对于历史人物以及他们所代表文化风貌的崇敬与赞美。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和对古代文化名人的怀念,展现了一种超越时空、融合自然与人类情感的艺术境界。

收录诗词(780)

仇远(宋末元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一字仁父。因居余杭溪上之仇山,自号山村、山村民,人称山村先生。元代文学家、书法家。元大德年间(1297~1307)五十八岁的他任溧阳儒学教授,不久罢归,遂在忧郁中游山河以终

  • 字:仁近
  • 籍贯:钱塘(今浙江杭州)
  • 生卒年:1247年~1326年

相关古诗词

题赵千里溪山春游图

一溪流水数家村,短栎长松映荜门。

不是花通辋川口,祇疑路隔武陵源。

小桥瘦马行春色,远浦青山带雨痕。

楼观玲珑云缥缈,须知画里别乾坤。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元]韵

题溧阳市

万家大县旧留都,一派中江入太湖。

缩项鱼肥人鲙玉,长腰米贵客量珠。

府分南北寒芜合,桥直东西夜市无。

却是旗亭浮蚁美,杖头能费几青蚨。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虞]韵

题群仙图

世代虽殊道不殊,衣冠气貌列仙儒。

自怜无计攀灵辔,岂意相从入画图。

把袂拍肩归福地,抗尘走俗笑泥涂。

苔痕还绕榴皮相,风雨东林壁半芜。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虞]韵

薄游

未草閒居赋,聊从薄宦游。

江湖明老眼,风雨暗孤舟。

客况何曾好,吾生本自浮。

终然愧农圃,将有事西畴。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