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由宋末元初的诗人仇远所作,名为《题李公略示高郎中吴山观月图》。诗中的意境优美,语言流畅,充分体现了诗人的艺术造诣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首句“凭高宜晚更宜秋”表达了诗人对高处赏月尤其是在秋天的喜爱之情。这里的“凭高”指的是居高临下,远眺四周,“宜晚”则强调了夜晚观赏月景的美好,而“更宜秋”则是因为秋季空气清新,视线更为开阔,能更好地欣赏到明亮且清晰的月光。
接着,“下马归来即倚楼”描绘了诗人骑马游览后返回时的景象,他选择了一个高耸的建筑物——楼台作为观赏之处。这里的“下马”和“归来”展示了诗人的旅途与回归,而“倚楼”则是他停留下来细致感受月色美景的动作。
第三句“纳纳乾坤双老眼,滔滔江汉一扁舟”中,“纳纳”是一种赞叹词,用以表达诗人对于广大天地和悠久历史的敬畏之情。“乾坤双老眼”则形象地描绘了岁月流转,万物更新的自然法则,同时也隐喻着诗人的智慧与洞察力。而“滔滔江汉一扁舟”则是对辽阔江河和平稳小舟的生动写照,展现了诗人心中对于自由旅行的向往。
第四句“满城明月空吴苑,隔岸青山认越州”表达了诗人在夜晚欣赏到满城皆是明亮月色,然而却感到一种超然物外的孤寂之感。这里的“满城明月”描绘了一幅充满诗意的画面,而“空吴苑”则指的是虽然有美景但缺少共享之人。“隔岸青山认越州”则是诗人超越时空,通过地理特征辨识远方的越州,展现了他心中的历史与文化联想。
末句“李白酒豪高适笔,当时人物总风流”中,“李白酒豪”赞美了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豪放饮酒之举,“高适笔”则是对另一位唐代诗人高适的文笔技艺给予高度评价。整句话通过提及两位诗人的特质,表达了诗人对于历史人物以及他们所代表文化风貌的崇敬与赞美。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和对古代文化名人的怀念,展现了一种超越时空、融合自然与人类情感的艺术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