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十三日寇临吾邑,谢铁珊拒敌而死,诗以挽之

谢公出处最超然,与世无争证佛缘。

寇势突来谁拒敌,忠怀愤发独披坚。

那愁白骨千秋暴,祇把丹心一点悬。

从此芳名流后世,阎君祠里媲前贤。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鉴赏

这首挽诗《四月十三日寇临吾邑,谢铁珊拒敌而死》由清代诗人汪怡甲所作,是对英勇殉国的谢铁珊烈士的深情悼念。诗中通过对谢铁珊生平和牺牲事迹的描绘,展现了其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对国家的忠诚。

首句“谢公出处最超然,与世无争证佛缘”,赞扬了谢铁珊超凡脱俗的人生态度,他不与世俗争斗,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和谐,仿佛已经证得佛门的智慧。这种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为下文描述其面对侵略者的英勇行为奠定了基调。

接着,“寇势突来谁拒敌,忠怀愤发独披坚”两句,直接描绘了谢铁珊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的情景。面对突如其来的侵略者,无人敢抗,唯有谢铁珊以坚定的忠心和愤怒的情感,独自披上战衣,勇敢地迎敌。这两句不仅表现了谢铁珊的英勇,也体现了他作为国民的担当与责任感。

“那愁白骨千秋暴,祇把丹心一点悬”则表达了对谢铁珊牺牲的惋惜之情。即使他的遗体可能遭受时间的侵蚀,但他的赤诚之心将永远铭记于世,如同一颗永不熄灭的火种,照亮后人的道路。

最后,“从此芳名流后世,阎君祠里媲前贤”两句,预示着谢铁珊的英名将流传千古,甚至在冥界(阎君祠)也能与古代的英雄并肩,成为人们永远敬仰的对象。这不仅是对谢铁珊个人英雄主义的赞美,也是对其精神价值的永恒肯定。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和生动的场景描绘,深刻地刻画了谢铁珊烈士的形象,展现了其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对国家的无私奉献,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历史意义。

收录诗词(14)

汪怡甲(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渡江

烽烟何岁定,买棹渡江隈。

远水分还合,层波叠复开。

橹声随日落,帆影带云来。

不尽沧桑感,流离自不哀。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灰]韵

舟行即事

昨夜辞亲去,扁舟又一村。

鸦声催客梦,雁语碎诗魂。

掠面风无力,沾衣雨有痕。

何当重买棹,取次避尘喧。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元]韵

自题寄云别墅

茅屋寄深山,白云任往还。

狂吟常闭户,名利两閒閒。

形式: 五言绝句 押[删]韵

白燕次朱绿卿韵二首(其一)

换得霓裳任所依,淡妆素羽自誇稀。

玉关人去谁知己,银烛更阑影共归。

入世居然宜本色,问君曾否认乌衣。

偏偏独醒繁华梦,十二瑶台学奋飞。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微]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