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明代诗人张嗣纲对友人邓尚龙避难他乡的关怀与勉励之作。诗中充满了对友人遭遇的同情与理解,同时也蕴含了对友人如何面对困境、教育子女的深思。
首联“闻君避地客三城,几度登林咏不平”,开篇即点出友人邓尚龙因避难而流离失所,多次登高望远,抒发内心的不平与苦楚。这里不仅描绘了友人的生活状态,也暗示了社会的动荡与不公。
颔联“珠海漫游惟洗恨,层楼高眺倍伤情”,进一步描述了友人在珠海漫游时,试图通过自然美景来洗涤心中的怨恨,然而站在高楼之上,更觉世事沧桑,内心更加感伤。这一联巧妙地运用对比手法,凸显了友人内心的复杂情感。
颈联“盗窥梁上呼儿训,卮匿怀中岂仆惊”,通过具体的场景描写,展现了友人对子女的教育与关爱。即使在避难的艰难时刻,友人仍不忘对子女进行道德教育,强调诚实与勇敢的重要性,同时展现出对子女的深切关怀,即使在危险之中也不忘保护他们。
尾联“但得青毡长物在,鹿门修竹可谈经”,表达了对友人精神财富的肯定与鼓励。即便身处逆境,只要内心坚守正义与知识,就如同拥有宝贵的财富。最后,以鹿门山的修竹象征着友人可以在此静心读书、传授知识,寄寓了对友人未来生活的美好祝愿与期待。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友人避难经历的细腻描绘,以及对其教育子女的深情赞颂,展现了深厚的友情与对人性光辉的赞美。诗中既有对现实的深刻洞察,也有对未来充满希望的展望,体现了诗人的人文关怀与道德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