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读公孙?传》由金代诗人李过庭所作,通过对比历史人物与现实境况,表达了对公孙策的深刻思考和对其命运的感慨。
首句“古来好客数平津”,以“平津”借指汉代名臣萧何,暗含对历史上好客之人的怀念与推崇,同时也为下文的转折埋下伏笔。接着,“我道真龙未必真”一句,运用比喻手法,将公孙策比作“真龙”,但又质疑其真实性,暗示了对公孙策身份与能力的怀疑或批判。
“一个仲舒容不得”中的“仲舒”指的是董仲舒,汉代儒家学者,以提出“天人感应”理论而知名。此句通过对比,强调公孙策与董仲舒的不同命运,暗示公孙策虽有才智却难以得到公正对待,与董仲舒受到尊崇形成鲜明对比。
最后,“不知开閤为何人”则进一步深化了主题,提出疑问:在公孙策的生活中,究竟有多少人真正理解和支持他?这句话不仅是对公孙策个人命运的反思,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人才的接纳程度和公平性问题。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公孙策这一历史人物的解读,探讨了个人才华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对公平与理解的渴望。李过庭以深邃的思考和巧妙的比喻,展现了对历史人物命运的同情与对现实社会的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