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忽然金气撼山林,响应天机捷似砧。
随处西风能触物,当空明月独知音。
乍凉不寐偏盈耳,静夜长鸣杂鼓琴。
应是蓐收嫌寂寞,做成商调答清吟。
这首明代诗人陶安的《次韵秋声》描绘了秋天到来时自然界的生动景象。首句“忽然金气撼山林”以“金气”象征秋意浓厚,仿佛金色的气息震撼了整个山林,展现了秋风的力度和气势。"响应天机捷似砧"进一步比喻秋风吹过的声音如同急促的捣衣砧声,呼应着天地间的自然节奏。
接下来,“随处西风能触物”写出了秋风无处不在,轻轻触碰万物,带来凉意。"当空明月独知音"则借明亮的秋月,暗示只有月亮能理解这秋声的深意,增添了孤独而宁静的氛围。
“乍凉不寐偏盈耳”描绘了秋夜的凉意让人难以入睡,而那秋声更是清晰入耳。"静夜长鸣杂鼓琴"将秋风与鼓琴声相融,形象地表现出秋声的悠扬和深远。
最后两句“应是蓐收嫌寂寞,做成商调答清吟”,点出秋声的来源——秋神蓐收,他因感受到季节的寂寥,特意奏响了悲凉的商调,与诗人的清吟相应和,表达了诗人对秋声的独特感受和对时光流转的感慨。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比喻,细腻地描绘了秋天的韵味和诗人的心境。
不详
客中相遇最相知,官务纷纭理乱丝。
井邑近来多惠爱,簿书老去少奔驰。
换鹅墨妙公馀事,放鹤笼虚客到时。
守分不踰为上计,世情机巧却成痴。
灯下功勤老砚知,何时心绪似游丝。
一天细雨侵人冷,半世流光背我驰。
溪屋且宜扪虱话,海波未是钓鳌时。
偶然自得忘言处,默坐书丛绝类痴。
金斗城坚淝水流,淮西重地控衿喉。
屏星勤驾常侵晓,鬓雪新添独耐秋。
桥板照波飞骑远,弩台过雨老僧游。
但令民物沾恩泽,田里熙然共解忧。
天堑仅同衣带水,霎时摇过渡头船。
半帘霜月留孤馆,两岸江淮共一天。
镜里年华催绿鬓,屋西山色拥青毡。
月娥裁得绯衫就,桂子风高待着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