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僧昙隐谢见临韵二首(其二)

隐迹僧居无所为,蒲团曲几面清池。

一身有累须三径,万物无私各四时。

心与溪山相宛转,事随尘世漫纷披。

山中不用诗招隐,已约施岩采紫芝。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僧人隐居的生活状态,充满了宁静与超脱的氛围。首句“隐迹僧居无所为”,开篇即点明了僧人的生活状态——远离尘嚣,不为世俗所累,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自由。接着,“蒲团曲几面清池”一句,通过具体的景物描写,营造出一种清幽雅致的环境,暗示了僧人生活的简朴与自然和谐。

“一身有累须三径,万物无私各四时”两句,进一步阐述了僧人对生活的态度和对宇宙自然的理解。这里的“三径”可能指的是三条通向内心深处的道路,象征着修行者在精神世界中的探索与成长。“万物无私各四时”则表达了自然界万物生长皆遵循其自然规律,不偏不倚,暗示了僧人追求的是一种超越个人情感,顺应自然法则的生活方式。

“心与溪山相宛转,事随尘世漫纷披”两句,将僧人的心境与外界的自然景观融为一体,表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同时,也反映了僧人对于世间事务的态度,即随缘而行,不被世俗纷扰所困扰。

最后,“山中不用诗招隐,已约施岩采紫芝”两句,以诗人自喻,表达了自己虽身处山林,但并不需要诗歌来吸引隐士前来,因为内心已与自然和谐共处。同时,也透露出一种对自然之美的向往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寻找灵芝(象征着长寿和智慧)的渴望,寓意着对精神层面追求的执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僧人隐居生活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作者对自然、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独特感悟,体现了宋代文人崇尚自然、追求精神自由的文化倾向。

收录诗词(160)

周行己(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几山出示阳桥唱和诸什窃慨英才之沈寂光景之流迈因两次其韵皆以少日为篇首一以赠监镇孙和仲一以赠知丞苗几山云(其一)

少日称豪弓马场,时平不复戍渔阳。

引杯看剑夜云黑,横槊赋诗寒日黄。

霜落草枯閒战骑,位卑禄薄困征商。

白头未试吴王妓,杨柳萧萧古道傍。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几山出示阳桥唱和诸什窃慨英才之沈寂光景之流迈因两次其韵皆以少日为篇首一以赠监镇孙和仲一以赠知丞苗几山云(其二)

少日称豪笔砚场,一官家近住河阳。

人情易变春云薄,世故饱谙秋鬓黄。

寒日苍凉临迥野,浩歌悲壮激哀商。

时平民乐官无事,醉倒题诗舞袖傍。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子固嘉夫相过观几山唱和

万事都将笑一场,不如载酒访高阳。

冻消地面可怜绿,日暖杨枝无奈黄。

尚德久从君子鲁,言诗仍有起予商。

太平无事閒居乐,且醉高楼大道傍。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再和子固

老年不入少年场,不似当时在洛阳。

福善坡头回曳练,石家寺里看姚黄。

春风杨柳东西陌,古道楼台南北商。

流落如今归未得,白头憔悴卷城傍。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