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问傅处士土堂山中

向平尝读易,亦复爱名山。

早跨青牛出,昏骑白鹿还。

太行之西一遗老,楚国两龚秦四皓。

春来洞口见桃花,傥许相随拾芝草。

形式: 古风

鉴赏

此诗描绘了一位隐士傅处士在土堂山中的生活境况与超然脱俗的风范。诗人顾炎武以向平为引子,巧妙地将傅处士与历史上的隐士相联系,通过“早跨青牛出,昏骑白鹿还”这一对仗工整的句子,生动地展现了傅处士行踪飘逸、与世无争的生活状态。

“太行之西一遗老,楚国两龚秦四皓”一句,运用了典故,将傅处士比作古代的隐士,如楚国的两龚和秦朝的四皓,这些人物都是历史上著名的高士,他们远离尘嚣,追求精神的自由与内心的宁静。这样的比喻不仅提升了傅处士的形象,也暗示了他与传统隐士文化的深厚渊源。

“春来洞口见桃花,傥许相随拾芝草”则进一步描绘了傅处士生活的自然和谐与闲适自在。春天到来时,洞口的桃花盛开,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诗人希望有机会能跟随傅处士一同在山中漫步,拾取灵芝草,这既是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也是对自然美景的赞美。

整首诗通过对傅处士生活场景的细腻描绘,以及对隐逸文化的深情赞颂,展现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状态的追求与向往。同时,诗中蕴含的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之情,也体现了诗人对于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感。

收录诗词(407)

顾炎武(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本名绛,乳名藩汉,别名继坤、圭年,、宁人,亦自署蒋山佣;南都败后,因为仰慕文天祥学生王炎午的为人,改名炎武。因故居旁有亭林湖,学者尊为亭林先生。明末清初的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其主要作品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韵补正》、《古音表》、《诗本音》、《唐韵正》、《音论》、《金石文字记》、《亭林诗文集》等

  • 字:忠清
  • 籍贯:明朝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今江苏省昆山市)千灯镇
  • 生卒年:1613.7.15-1682.2.15

相关古诗词

与胡处士庭访北齐碑

春霾乱青山,卉木苞未吐。

绕郭号荒鸡,中田散野鼠。

策杖向郊坰,幽人在岩户。

未达隐者心,聊进苍生语。

一自永嘉来,神州久无主。

十姓迭兴亡,高光竟何许。

栖栖世事迫,草草朋侪聚。

相与读残碑,含愁吊今古。

形式: 古风

咏史(其一)

王良既策马,天弧亦直狼。

中夜视北辰,九野何茫茫。

秦政灭六国,自谓过帝皇。

岂知渔阳卒,狐鸣丛祠旁。

谁为刑名家,至今怨商鞅。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咏史(其二)

商纣为黎蒐,遂启东夷叛。

楚灵一会申,俄召乾溪患。

甲兵岂不多,人人欲从乱。

惟民国所依,疾乃盈其贯。

皇矣监四方,得民天所赞。

形式: 古风

过矩亭拜李先生墓下

人生无贤愚,大节本所共。

蹉跎一失身,岂不负弦诵。

卓哉李先生,九流称博综。

心鄙马季长,不作西第颂。

屏居向郊坰,食淡常屡空。

清修比范丹,聪记如应奉。

力学不求闻,终焉老家巷。

同时程中丞,一疏亦惊众。

玉玺安足陈,亟进名臣用。

党论正纷挐,中朝并嚚讼。

世推山东豪,三李尤放纵。

祠奄与哭典,后先相伯仲。

初踰士类闲,竟折邦家栋。

悲哉五十年,风尘尚澒洞。

我来拜遗阡,增此儒林重。

虽无謦咳接,犹有风流送。

自非随武贤,九原谁与从。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