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居小景图

迤?山麓尽,宛然见民居。周围自成村,编篱植桑榆。

邻比数十家,乐生各愉愉。

老翁四五人,霜雪为须眉。

一翁携稚子,檐牙步徐徐。

一翁偕一媪,偶坐自为娱。

一妇上堂来,甘旨供舅姑。

一翁杖畦间,课仆勤菑畬。

一翁立当垆,有童执瓶沽。

一翁坐当席,课诸童子书。

一妪并一妇,浣濯衣与裾。

一妇抱儿行,在手复有携。

一妇抱儿立,惜弄若掌珠。

一夫睨其侧,笑视欢有馀。

一犬走吠人,一犬卧当闾。

牛当树阴息,牧童坐风雩。

羊豕食而嘻,鸡鹜相喧呼。

村有古朴风,似是朱陈馀。

应鲜盗贼警,抑复无征诛。

感此不易得,想像增嗟吁。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乡村生活画卷,展现了明代乡村生活的宁静和谐与淳朴风情。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村落的布局、村民的生活场景以及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首先,诗中描绘了村落的地理环境:“迤逦山麓尽,宛然见民居。” 山脚下,村落错落有致,展现出一种自然与人工巧妙结合的美。接着,诗人通过“周围自成村,编篱植桑榆”描绘了村落的布局和特色,篱笆围绕,桑榆成林,营造出一种田园诗意。

随后,诗中详细描绘了村民的日常生活:“邻比数十家,乐生各愉愉。” 数十户人家和谐共处,各自忙碌而快乐。诗人通过一系列细节,如老翁携稚子、翁媪偶坐、妇人供奉长辈、农夫耕作、商贩交易、儿童读书、妇女洗衣等,展现了村民生活的丰富多彩和温馨和谐。

诗中还特别提到了动物的活动,如“牛当树阴息,牧童坐风雩”,牛在树荫下休息,牧童在凉爽的风中放牧,这些细节进一步丰富了画面的生动性,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最后,诗人感慨于这种不易得的乡村生活景象,表达了对这种淳朴、宁静生活的向往和赞叹:“感此不易得,想像增嗟吁。” 这种对乡村生活的赞美和向往,反映了诗人对现代社会快节奏、压力大生活的反思,以及对传统乡村生活方式的深深眷恋。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是一幅生动的乡村生活画卷,也是诗人对理想生活状态的追求和向往的体现,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人文价值。

收录诗词(1619)

孙承恩(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避寇移居入城

杜甫昔逃难,年始届五十。

而乃自云衰,奔走病缠骨。

我已七旬四,健步岂如昔。

而亦婴祸患,仓皇事潜匿。

我以二品归,岂甫坐贫戚。

甫寓秦蜀地,万里苦行役。

我不离乡井,止有城垣隔。

惟思骨肉亲,不免抱于悒。

况当远先祠,回首泪沾臆。

仰叩天茫茫,主宰祈监识。

形式: 古风

迁居述怀

元亮昔徙宅,欲就素心人。

少陵善邻翁,饮酒契谊真。

我今来此居,非为卜其宅。

乾坤遘灾屯,海寇肆锋镝。

焚劫遍村墟,杀人乱如蓬。

我既衰且病,日处忧虞中。

缪为国大僚,乞休恬晚岁。

可以不赀身,乃为盗贼毙。

以兹挈妻孥,造次来城居。

城中土地贵,尺地寸金如。

避难且淡薄,而敢志宽美。

幸有此虚斋,犹堪便寝睡。

床头一编书,长日聊自娱。

薰风自南来,恍似游华胥。

风尘尚簸荡,人心尚忧惕。

城守无须臾,刁斗勤旦夕。

而我以老惫,独适心靡宁。

何当洗干戈,四海歌清平。

形式: 古风

为何养高题扇景二首(其一)

傲睨江天阔,依依岛屿明。

风林闻落叶,烟渚看云生。

黄绮终堪隐,巢由不慕名。

为君占易画,履二得幽贞。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为何养高题扇景二首(其二)

约处惟求志,逢人懒折腰。

空山足盘礴,幽境谢喧嚣。

野色连苍莽,诗情溯泬寥。

掀髯谁与和,凉吹自潇潇。

形式: 五言律诗 押[萧]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