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海潮

凭谁撼得海门开,疑是神兵著力推。

霎地起来银一线,驾山卷起雪千堆。

列江画舫浮天去,几片红旗逐浪回。

毕竟神京钟王气,海神岂为子胥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翻译

谁能撼动海门的闸口,仿佛神兵在用力推动。
忽然间,一道银色的线涌现,像驾驭山峦般卷起千堆白雪。
江面上的画舫如同浮在天空,几片红旗在波浪中来回翻飞。
毕竟这里是神都的气象,海神怎会为了伍子胥的到来而显现?

注释

撼得:撼动,摇动。
海门:指长江入海口。
神兵:神话中的神灵或强大的战士。
霎地:突然,顷刻之间。
银一线:形容光线明亮如银。
列江:排列在江面上。
画舫:装饰华丽的游船。
神京:对京都的尊称,这里指北京。
子胥:伍子胥,春秋时期楚国大夫,后被吴王阖闾所杀。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壮观的海潮景象,通过对比和夸张的手法,展现了大自然的力量与神奇。开篇“凭谁撼得海门开,疑是神兵著力推”两句,设问并假设,只有超凡的力量才能使浩瀚的大海翻腾,给人以震撼之感。

接下来的“霎地起来银一线,驾山卷起雪千堆”进一步渲染了潮水如银河倾泻、如雪山推进的壮丽画面。这里的“霎地”和“驾山”都用来形容海潮的迅猛与力量,显示出诗人对于大自然之力的敬畏。

“列江画舫浮天去,几片红旗逐浪回”则转换了视角,从宏大的海景转向了较为细腻的人物活动,画舫如同在天际漂浮,而红旗随波逐流,增添了一份生动的色彩。

最后,“毕竟神京钟王气,海神岂为子胥来”两句,不仅点出了诗人对于古代传说中“神京”的向往,更通过“海神”与“子胥”之间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历史英雄、神话传说的崇敬之情,同时也映射出诗人自己的胸襟抱负。

整首诗语言雄健,想象力丰富,每个意象都力求突出,既展现了自然景观的壮美,也流露出诗人内心的情感世界。

收录诗词(188)

王义山(宋末元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宋初文学大家王禹偁的后裔。精《易》学,善词赋。宋末进士二十四年卒,年七十四。其诗学刘克庄,王士禛《池北偶谈》卷一八讥其为“下劣诗魔,恶道坌出”、“酸腐庸下”。《四库全书总目》谓其“诗文皆沿宋季单弱之习,绝少警策”(卷一六六)。著《稼村类稿》三十卷,有明正德刻本、万历刻本、《四库全书》本。《全宋诗》卷三三五二至三三五四录其诗三卷。文收入《全元文》。事迹见本集卷二九自作墓志铭、《元诗选》二集甲集

  • 字:元高
  • 号:稼村
  • 籍贯:富州(今江西丰城)
  • 生卒年:1214——1287

相关古诗词

别中斋杨左丞

孤山久无主,谁伴月昏黄。

归兴西湖动,离情南浦伤。

官清从马瘦,政暇又诗忙。

莫羡和羹事,林逋有暗香。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阳]韵

寿崇节致语口号

东极承颜肃紫宸,恩醲湛露燕群臣。

香传禁柳鸣球瑟,影颤宫花蔼缙绅。

璀璨祥光三殿晓,怡愉和气万年春。

明朝又纪流虹瑞,更效封人祝圣人。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京庠校文和同考官

文堂翕聚众星明,剖蚌扬沙著意精。

幸执楮毫陪末席,敢将文字品诸生。

烘堂莫共赓酬笑,彻夜惟闻倡叹声。

要使西昆文体变,欧公不怕咈人情。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和九月十日紫极登高韵

谁报江州遣白衣,如云胜友好追随。

满斟绿斝安排醉,牢裹乌纱照顾吹。

两个重阳前后日,一年好景这些时。

到今不数重山会,坐上元来欠了诗。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