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剩得閒身镇自怜,更怜閒占此山泉。
满阶碧草客稀到,半榻白云人对眠。
窗影枝摇知雀踏,壁痕苔湿认蜗涎。
日长静看辛夷树,落尽閒花忘宿缘。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超然物外、隐逸山林的生活状态。"剩得閒身镇自怜,更怜閒占此山泉"表达了诗人对自己闲适身心的珍惜,以及对占据山中泉水的喜爱。这种情感是内心深处的独白,体现出一种对世俗纷争的超脱和自我满足的情怀。
"满阶碧草客稀到,半榻白云人对眠"则描绘了一种宁静而淡雅的生活场景。诗人居所的台阶上长满了碧绿的野草,表明这里不常有来访之客;而室内,半个榻(坐卧的地方)都被飘逸的白云覆盖,与之相对的是沉沉入睡的人。这两句通过静谧的画面传达出诗人对于隐居生活的向往和享受。
"窗影枝摇知雀踏,壁痕苔湿认蜗涎"进一步展现了这种与自然亲密共生的情境。窗外树枝在微风中摇曳,投下树影,让人知道小鸟的踪迹;而墙壁上的青苔因雨水浸润而显得湿润,这些都被诗人细致地观察并感知。这两句通过对自然界微小变化的捕捉,体现了诗人对于生活细节的敏锐感觉和深入体验。
"日长静看辛夷树,落尽閒花忘宿缘"则表达了一种超然世俗、淡泊名利的情怀。长日当空,诗人静坐观赏辛夷树(一种香气浓郁的树木),而当闲花随风飘落一空时,诗人仿佛忘却了往昔的一切恩怨情缘。这两句通过对自然景物的长时间观察和内心世界的沉淀,表达出一种超脱尘世、归于本真的境界。
总体而言,这首诗以其清新淡雅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于隐逸生活的深切向往,以及对自然之美的细腻感悟和内心世界的平和宁静。
不详
生卒年均不详,约宋度宗咸淳中前后在世。咸淳元年,(公元一二六五年)进士,为太常博士,历监察御史官,大理寺卿。引疾去,筑室小酉源。元至元中,屡召不起,终于家。梦桂精于易,著有易衍及中庸,致用
世事谁家屋上乌,重来犹认旧西湖。
风帘隔岸自高下,烟寺前山半有无。
野水菰蒲飞属玉,夕阳栏槛唤提壶。
十年不记梅花梦,试向孤山问老逋。
自怜恶石狠难鞭,归去渔樵结老缘。
野鹤分无轩上禄,醯鸡粗足瓮中天。
病来摩诘非真佛,睡去希夷已半仙。
僻好自耽如嗜酒,醉乡休与醒人传。
玉节星轺御史冠,邦人多少路旁观。
半空寒月千峰榭,一歃清泉七里滩。
天地鸢鱼春鼓舞,山林鸡犬夜平安。
好须借得长年住,截断车轮挽佩珊。
真乐攻心无奈何,自行自坐自讴歌。
云收雨净天无滓,月朗渊澄水不波。
更把新诗勾野兴,时将浊酒发天和。
傍人笑我荒唐甚,真乐攻心无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