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居桥西

数载兵荒值播迁,故溪兰芷别年年。

性宜临水非因钓,道不逢时漫力田。

选石但存丘壑意,构堂方近板桥边。

不堪更有风尘话,心倦逢人白昼眠。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张穆在明末清初动荡时期,选择远离战乱,迁居至溪边的生活状态。诗中充满了对自然与内心的深刻感悟。

首联“数载兵荒值播迁,故溪兰芷别年年”,开篇即点明了诗人经历的多年战乱,被迫迁移的生活境遇。这里的“兵荒”指战争带来的灾难,“播迁”则是流离失所的意思。诗人离开熟悉的故乡,来到溪边,与兰花、香草为伴,每年都在不同的环境中生活,暗示了生活的不稳定和漂泊感。

颔联“性宜临水非因钓,道不逢时漫力田”,进一步揭示了诗人的性格与生活方式。他并非为了钓鱼而靠近水边,而是因为水边的环境更符合他的性情;同样,他耕作并非为了时运不佳,而是出于对生活的自然需求。这两句通过对比,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亲近和对生活的淡然态度。

颈联“选石但存丘壑意,构堂方近板桥边”,描述了诗人选择居住地的偏好。他挑选石头,建造房屋,不仅是为了居住,更是为了表达对山水自然的向往和追求。房屋靠近板桥,意味着与外界保持着一定的距离,既方便生活,又保持了一定的隐逸之感。

尾联“不堪更有风尘话,心倦逢人白昼眠”,表达了诗人对于世事纷扰的厌倦和内心的疲惫。面对频繁的战乱和动荡的社会,诗人感到身心俱疲,甚至在白天也选择休息,不愿与人过多交流,体现了他对平静生活的渴望和对现实的无奈。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面对动荡时代,选择远离尘嚣,寻求心灵宁静的过程。诗中蕴含着对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淡泊以及对内心世界的深刻探索,是一首富有哲思的作品。

收录诗词(334)

张穆(明末清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工诗,善画马,能击剑。壮年往来吴中,结交知名之士。后归隐罗浮山。所画山水有生气。年八十余,尚步履如飞。有《铁桥山人稿》

  • 字:穆之
  • 号:铁桥
  • 籍贯:明末清初广东东莞
  • 生卒年:1607—1688以后

相关古诗词

避地雁田陈楚白兄弟日邀饮湖中袁裕公至云里中大饥贼据茶山死者十有七作诗感志

愁得馀生愧饭蔬,感当尊酒念邻居。

巢云尚累牵鸡犬,泛棹□无动鸟鱼。

五月烟迷桐岭渡,兼旬烽断莞城书。

三都正自如珠粟,桑里贫交草满庐。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鱼]韵

中秋惠城偕朱竹庵苏印潜集叶金吾来鹤楼重晤胡牧公叶洁吾酌酒待月

秋色江城暮,登楼快事饶。

琼台淩夜气,石磴上寒潮。

过雨舔高爽,遥香忽暗飘。

无端海槎客,得集斗牛标。

形式: 五言律诗 押[萧]韵

冬至野步寒梅独放(其一)

梦里久相失,幽情杳未通。

无端板桥路,偶得水旁中。

孤月亦有侣,閒心难众同。

谁将可怜质,画赠向诗翁。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东]韵

冬至野步寒梅独放(其二)

大地任红尘,空山独洁身。

后人成晚节,先气不因春。

芳菊惜不待,奇香难自沦。

含情为延伫,天末念嘉宾。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真]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