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举楞严经七处徵心成颂

善逝明知直不邪,要穷妄识是空花。

故令庆喜推心目,胜相初观始出家。

在内何缘昧肝胃,相知在外又成差。

琉璃比眼还同境,闭障开明未有涯。

合处随生难定体,根尘兼带转蓬麻。

世间一切都无著,水陆空行作翳瑕。

七处无归全失措,从兹始得遍河沙。

形式: 偈颂 押[麻]韵

鉴赏

这首诗以《楞严经》中的“七处徵心”为题材,巧妙地融入了佛教哲学思想,探讨了心灵的本质与认知的局限性。

首句“善逝明知直不邪”,借用佛陀的称谓,表达了对真理的追求和对正道的坚持。“要穷妄识是空花”,指出人们往往被虚幻的认识所迷惑,如同空中的花朵,不实且易逝。接下来,“故令庆喜推心目,胜相初观始出家”,通过庆喜菩萨的故事,强调了初见真理时的喜悦与决心,从而选择出家修行,寻求解脱。

“在内何缘昧肝胃,相知在外又成差”,这两句揭示了内在与外在认知之间的矛盾与困惑,指出人们在理解自我与外界时,常常陷入误解与偏差。接着,“琉璃比眼还同境,闭障开明未有涯”,以琉璃比喻眼睛,形象地描绘了透过纯净的心灵看世界,如同琉璃般透明而无边无际,暗示了心灵净化的重要性。

“合处随生难定体,根尘兼带转蓬麻”,这两句进一步阐述了心灵与物质世界的互动关系,指出在心灵与外界的接触中,难以找到一个固定不变的本质,就像随风飘荡的蓬麻,充满了不确定性。最后,“世间一切都无著,水陆空行作翳瑕”,强调了世间万物皆无常,如同阴影与瑕疵,提醒人们应超越这些表象,寻找更深层次的意义。

“七处无归全失措,从兹始得遍河沙”,总结了整个过程,指出在彻底理解和体验了心灵的本质后,才能真正地遍历一切,达到心灵的自由与宽广。整首诗以深邃的哲理和生动的比喻,引导读者思考心灵与宇宙的关系,以及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寻找到内心的平静与真理。

收录诗词(316)

释清远(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述怀示学者

细思五十三年事,并入初中后夜心。

须信刹那通过未,更无毫发作追寻。

随消旧业根先断,永绝新殃道已深。

此是安身立命处,故吹一曲报知音。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

病中示光道者

我病无形不可见,曼殊室利得深知。

再三若欲通消息,推出床头木枕儿。

形式: 七言绝句 押[支]韵

蒋山送无著道人归舒州

已礼云中塔,更瞻堂上师。

方思江水北,共集定林西。

一句无多子,千差永不疑。

到家勤爱护,此道少人知。

形式: 五言律诗

送禅人入京

千人丛与万人丛,无喜无嗔耳目通。

要识太原孚上座,六街钟鼓闹鼕鼕。

形式: 七言绝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