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暮春》由明代诗人区越所作,描绘了暮春时节百花凋零、生机渐逝的景象,同时也蕴含了对美好时光的留恋与对未来的期盼。
首联“寻真谁到百花源,欲把韶光一手援”,开篇即以设问的方式,引出对春天美好时光的追寻与挽留之意。百花源象征着春天的繁华与生机,而“韶光”则代表了美好时光,诗人似乎在呼唤着能够拯救这即将逝去的美好时光的力量。
颔联“晓露湿枝低压帽,午风吹絮乱粘尊”,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展现了暮春时节特有的景象。清晨的露水使得树枝湿润,仿佛连帽子都压低了;午后的微风则吹动着柳絮,四处飘散,甚至沾满了酒杯。这两句不仅描绘了自然界的细微变化,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季节的更替。
颈联“休听蜀魄千声怨,为问姚黄几色存”,转而表达了一种超脱于自然现象之上的思考。蜀魄,传说中的蜀地之魂,常用来形容哀怨之声;姚黄,指的是牡丹花中的一种名贵品种。诗人劝告不要沉溺于自然界的哀怨之中,而是要关注更为深远的意义——那些珍贵的事物是否依然存在。这里既有对美好事物消逝的感慨,也有对生命意义的探索。
尾联“点也不知谈乐事,杏坛终古独含恩”,以杏坛作为结束,寓意深远。杏坛是孔子讲学的地方,象征着知识与智慧的传承。诗人在此处提出疑问:在生命的尽头,人们是否还能记得谈论快乐之事?杏坛则代表了永恒的智慧与教诲,提醒人们即使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也不要忘记追求智慧与快乐。整首诗在赞美自然美的同时,也表达了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