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宗皇帝挽歌辞三首(其三)

谏省臣无状,龙鳞昔屡婴。

恩深忘位贱,义重觉生轻。

不正诛锄法,仍蒙奖叹荣。

百身何足报,天造固难名。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鉴赏

此诗为宋代文学家司马光所作,收录于《司马文正公传家集》中。诗人在这首七言绝句中表达了对英宗皇帝的哀悼之情和个人忠君报国之志。

“谏省臣无状”一句,意指朝廷中的宰相大臣们不再有谏诤之声,无以匡正时政之失。"龙鳞昔屡婴"则是说过去那些能够直言不諱、规劝君上的忠诚之士如今已不复见。

“恩深忘位贱”表达的是诗人对于英宗皇帝的深厚恩情,虽身为臣子,但也愿意忘却自己的低微地位。"义重觉生轻"则是说在这样深厚的情谊面前,即使是生命也显得轻如鸿毛。

“不正诛锄法”一句,意味着国家的法律和规章制度已经不再公正,而是根据君主的喜好来施行。"仍蒙奖叹荣"则表明尽管如此,但诗人依旧受到皇帝的赏识和赞誉。

“百身何足报”此句中,"百身"即使牺牲掉百次的生命,也不足以报答英宗皇帝的知遇之恩。最后,“天造固难名”,则是说上天所创造的英才英杰,实难为后世留名。

司马光通过这首诗,既表达了对已逝君主的怀念,也透露出自己对于朝政失衡、忠言不被采纳的无奈和悲凉,以及个人报国之志难以实现的深沉哀思。

收录诗词(1260)

司马光(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宋史》,《辞海》等明确记载,世称涑水先生。生于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北宋史学家、文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学巨著《资治通鉴》、《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 字:君实
  • 号:迂叟
  • 籍贯: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
  • 生卒年:1019年11月17日-1086年

相关古诗词

英宗皇帝挽歌辞三首(其二)

虹瑞流朱邸,童髦侍紫宸。

简心天与子,授位帝知人。

学古功时敏,钩深道日新。

宜然三百载,民物仰威神。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真]韵

英宗皇帝挽歌辞三首(其一)

盛德师尧舜,英姿肖祖宗。

太阳光遍照,沧海量兼容。

鸿业知能继,齐民望可封。

如何未五载,已上鼎湖龙。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冬]韵

虎牢关

天险限西东,难知造化功。

路邀三晋会,势压两河雄。

馀雪沾枯草,惊飙卷断蓬。

徒观争战处,今古索然空。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东]韵

诗寄云夫处士老兄兼呈知府待制八丈

一鹗曾飞奏,中林下鹤书。

今乘使君马,重到逸人居。

松竹过从久,闾阎惠爱馀。

只应棠树影,比旧更扶疏。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鱼]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