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萧山钱著作

才高诸彦故无嫌,兄弟同时举孝廉。

东观外除方墨绶,西州相见已苍髯。

灵胥引水清穿市,神禹分山翠入帘。

好去弦歌聊自慰,郡人谁敢慢陶潜。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盐]韵

翻译

才华出众不担心被比较,兄弟一同被推举为孝廉。
在东宫任职初挂黑色丝带官衔,重逢时他已有了斑白胡须。
神灵引导清澈的溪流穿过市场,大禹分山的美景映入眼帘。
享受音乐和诗歌以自我安慰,郡里的百姓谁敢怠慢像陶潜这样的隐士。

注释

才:才华。
高:出众。
诸彦:众多才俊。
故:所以。
无嫌:不担心被比较。
兄弟:兄弟俩。
同时:一同。
举:推举。
孝廉:古代选拔官员的一种科目,品行端正的人。
东观:东宫(古代皇家图书馆)。
外除:任职。
方墨绶:黑色丝带官衔(低级官员象征)。
西州:可能指地方官署。
已:已经。
苍髯:斑白胡须。
灵胥:神话中的水神。
引水:引导溪流。
清穿市:清澈的溪流穿过市场。
神禹:大禹。
分山:划分山脉。
翠入帘:青山映入眼帘。
好去:好好地去。
弦歌:音乐和诗歌。
聊自慰:自我安慰。
郡人:郡里的百姓。
谁敢:谁敢。
慢:怠慢。
陶潜:东晋诗人,以隐居著称。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高洁脱俗的学者形象,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学识和品格的赞赏。开篇“才高诸彦故无嫌”即点明了友人的才能超群,不为世俗所惑。紧接着“兄弟同时举孝廉”进一步强调了他们不仅才华横溢,而且德行兼备,能够在同一时期因孝道而受到推举。

中间两句“东观外除方墨绶,西州相见已苍髯”通过对时间和空间的描写,展示了友人学问之广博与日渐深厚。东观可能指代考场或是朝廷的某个机构,而西州则是一个遥远的地方;“方墨绶”暗示初次相见时的庄重气氛,而“苍髯”则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友人学问的日渐老成。

以下两句“灵胥引水清穿市,神禹分山翠入帘”通过灵动的意象,展现了友人的学识如同清泉一样纯净而又有力量,能够穿透尘世的喧嚣;同时,神禹分山则形象地表达了他们学问之深邃,如同山脉一般坚固而不可动摇。

结尾两句“好去弦歌聊自慰,郡人谁敢慢陶潜”则流露出诗人对友人的离别感怀,以及对其才能的再次肯定。通过提及古代高洁脱俗的隐士陶潜,诗人表达了自己与友人相比之下的自谦,同时也反映出他们之间的情谊深厚。

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辽阔,不仅展示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刻认识,也透露出一份超脱世俗的高洁情怀。

收录诗词(1765)

王安石(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字:介甫
  • 号:半山
  • 生卒年: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

相关古诗词

送董传

悠悠陇头水,日夜向西流。

行路未云已,归人空复愁。

文章合用世,颜发未惊秋。

一听秦声罢,还来上国游。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尤]韵

送道光法师住持灵岩

灵岩开辟自何年,草木神奇鸟兽仙。

一路紫苔通窅窱,千崖青霭落潺湲。

山祇啸聚荒禅室,象众低摧想法筵。

雪足莫辞重趼往,东人香火有因缘。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送福建张比部

画船箫鼓出都时,万里惊鸥去不追。

却望尘沙应驻节,会逢山水即吟诗。

长鱼俎上通三印,新茗斋中试一旗。

只恐远方难久滞,莫愁风物不相宜。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送僧无惑归鄱阳

晚扶衰惫寄人间,应接纷纷祇强颜。

挂席每谙东汇水,采芝多梦旧游山。

故人独往今为乐,何日相随我亦闲。

归见江东诸父老,为言飞鸟会知还。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删]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