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禅智寺上方演大师院

石林高几许,金刹在中峰。

白日空山梵,清霜后夜钟。

竹窗回翠壁,苔径入寒松。

幸接无生法,疑心怯所从。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冬]韵

翻译

石林究竟有多高,金色佛塔位于中峰之上。
白天的山间回荡着寺庙的诵经声,清冷的霜后传来晚钟的悠扬。
竹制窗户映照出翠绿的墙壁,青苔小径通向幽深的寒松林。
有幸亲身体验佛法无生之境,心中却对未知的道路感到一丝畏惧。

注释

石林:形容石头形成的树林。
金刹:金色的佛塔。
中峰:山的中央高峰。
白日:白天。
梵:寺庙的诵经声。
清霜:寒冷的霜冻。
夜钟:夜晚的钟声。
竹窗:竹制窗户。
翠壁:翠绿色的墙壁。
苔径:长满青苔的小路。
寒松:寒冷季节中的松树。
无生法:佛教中指不生不灭的法理。
怯:害怕,畏惧。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处幽静的佛寺景象,充满了禅意。"石林高几许,金刹在中峰",设定了一个雄伟的山林环境,其中“金刹”可能指的是寺庙中的金属装饰或是钟声的比喻,位于山的中央,显得庄严而神圣。

接下来的"白日空山梵,清霜后夜钟",描绘了白昼与夜晚两个时段的情景。白天的阳光洒落在空旷的山林之中,而到了夜晚,清冷的霜气笼罩着一切,只有寺院里的钟声在静谧的夜晚回响,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氛围。

"竹窗回翠壁,苔径入寒松"一句,则是对寺庙内部景观的细腻描写。竹窗之外是碧绿的墙壁,而踏在苔藓覆盖的小径上,便能深入到寒冷的松林中。这两句不仅形象生动,而且还传达了诗人对自然界和寺院生活的喜爱。

最后两句"幸接无生法,疑心怯所从"则透露出诗人内心世界。"幸接无生法"可能指的是诗人有幸地学习到佛法中的“无生”思想,即对于生命与死亡的超脱态度。而"疑心怯所从"则表达了诗人在修行过程中对自我的怀疑和不确定性,反映出禅宗追求顿悟、摆脱世俗束缚的心路历程。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自然与寺院生活的描写,以及对于佛法修行状态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对佛教文化和禅学精神的深刻理解和内在体验。

收录诗词(45)

崔峒(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一作洞),生卒年、,唐代诗人。登进士第,大历中曾任拾遗、补阙等职。集贤学士。其余事迹不祥。唐朝大历年间和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耿湋、夏侯审合称“大历十才子”。的诗现在仅存一卷,唐人高仲武《中兴间气集》选录了崔诗九首,并评价云:“崔拾遗,文彩炳然,意思方雅。”

  • 字:号皆不详

相关古诗词

喜逢妻弟郑损因送入京

乱后自江城,相逢喜复惊。

为经多载别,欲问小时名。

对酒悲前事,论文畏后生。

遥知盈卷轴,纸贵在江城。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登润州芙蓉楼

上古人何在,东流水不归。

往来潮有信,朝暮事成非。

烟树临沙静,云帆入海稀。

郡楼多逸兴,良牧谢玄晖。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微]韵

登蒋山开善寺

山殿秋云里,香烟出翠微。

客寻朝磬至,僧背夕阳归。

下界千门见,前朝万事非。

看心兼送目,葭菼暮依依。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微]韵

越中送王使君赴江华

皂盖春风自越溪,独寻芳树桂阳西。

远水浮云随马去,空山弱筱向云低。

遥知异政荆门北,旧许新诗康乐齐。

万里相思在何处,九疑残雪白猿啼。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齐]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