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清晨在岐岭道中的行旅情景,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旅途的景色与心境。
首联“鸡口正飞霜,束装就长道”,开篇即点明时间与地点,鸡鸣时分,霜雪飘飞,诗人整理行装,踏上漫长的旅程。鸡口,即鸡鸣之时,古人以此指清晨。飞霜,形象地描绘出清晨霜雪弥漫的景象。
颔联“疏星几点明,残月一钩小”,进一步描绘夜色未尽的天空景象。疏星点缀,残月低垂,展现出一种宁静而略带孤寂的氛围。
颈联“十里到蓝关,天色尚未晓”,描述了诗人行进的距离和天色的变化。蓝关,可能是诗人途经的一个地名,此处借指旅途中的某处关隘。天色尚未完全明亮,暗示了旅途的漫长与艰辛。
颔联“下马谒文公,小憩林泉好”,诗人到达一处寺庙,下车拜谒文公(可能是指文殊菩萨),并在林泉间稍作休息,享受片刻的宁静与美好。
尾联“古寺枯僧寒,虬榕千岁老。山空云气蒸,谷静泉声悄”,描绘了寺庙的环境与氛围。古寺中枯瘦的僧人,古老的榕树,空旷的山林,蒸腾的云气,静谧的山谷,潺潺的泉水声,构成了一幅幽静而充满禅意的画面。
最后,“理策复登程,天明日杲杲”表达了诗人整理行装后继续前行的决心,随着天色渐明,阳光普照,预示着旅途将更加光明。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情感抒发,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与对旅途孤独的深刻体验,同时也蕴含了对未来的期待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