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鹦鹉含愁思,聪明忆别离。
翠衿浑短尽,红觜漫多知。
未有开笼日,空残旧宿枝。
世人怜复损,何用羽毛奇。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通过对鹦鹉的观察,表达了诗人对别离和孤独的深沉感慨。开篇“鹦鹉含愁思,聪明忆别离”两句,直接点出了鹦鹉的智慧与它所承载的情感,它仿佛在思念远方的亲朋好友,或是过去的美好时光。
接下来的“翠衿浑短尽,红觜漫多知”,则是对鹦鹉外貌的描绘。翠绿色的羽毛(翠衿)被剪得很短,而它的红色嘴喙(红觜)却显得格外地突出,这种描述不仅形象生动,也反映了诗人对细节的观察。
“未有开笼日,空残旧宿枝”两句,透露出鹦鹉虽然被囚禁,但它的心依然飞翔,它渴望自由。这里的“旧宿枝”可能象征着过去的生活状态,或是诗人心中所珍视的记忆。
最后,“世人怜复损,何用羽毛奇”则表达了诗人对鹦鹉遭遇的同情,以及对它那华美但无益于自由的羽毛的感慨。这里“怜”字表达了一种悲悯之情,而“何用”则是诗人内心的一种叹息,反问世人何必对这等珍奇之物予以伤害。
总体来说,这首诗不仅展示了杜甫的观察力和同理心,也表现出他对于自然、生命及自由的深刻理解。通过鹦鹉这一形象,诗人传达了一种超越具体对象的情感共鸣,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中所蕴含的哲思。
不详
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草堂纪念
有客骑骢马,江边问草堂。
远寻留药价,惜别到文场。
入幕旌旗动,归轩锦绣香。
时应念衰疾,书疏及沧浪。
西南万壑注,勍敌两崖开。
地与山根裂,江从月窟来。
削成当白帝,空曲隐阳台。
疏凿功虽美,陶钧力大哉。
三峡传何处,双崖壮此门。
入天犹石色,穿水忽云根。
猱攫须髯古,蛟龙窟宅尊。
羲和冬驭近,愁畏日车翻。
巫峡盘涡晓,黔阳贡物秋。
丹砂同陨石,翠羽共沈舟。
羁使空斜影,龙居閟积流。
篙工幸不溺,俄顷逐轻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