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有佛处不增,无佛处不减。
人人一段光明,历劫何曾欠少。
咄,释迦谩自化西乾,达磨无端来此土。
这首诗是宋代僧人释法泰所作的偈语,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佛教的核心教义。"有佛处不增,无佛处不减",意指在有佛法的地方,人们的精神境界不会因为佛的存在而增加,而在没有佛法的地方,人们的内在光明也不会因此减少。这是一种强调个人内在修行和觉悟的理念,认为个体的智慧和光明是恒常不变的。
"人人一段光明,历劫何曾欠少",进一步阐述了每个人都有内在的佛性或光明,这种光明不受时间轮回("历劫")的影响,始终存在,不曾欠缺。
最后两句"咄,释迦谩自化西乾,达磨无端来此土",通过"咄"这个感叹词,表达了对佛陀释迦牟尼和禅宗祖师达摩的略带调侃之意,暗示他们的教化并非必要,因为每个人自身就具备实现觉悟的条件。
整体来看,这首诗寓教于言,鼓励人们发掘内心深处的智慧,强调内在修行的重要性,体现了禅宗的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思想。
不详
久雨不晴,有理难伸。
云雾长埋大野,檐声不断前旬。阿喇喇,闻不闻。
补陀岩上客,应笑未归人。
咄咄,何似生,穿云俊鹘摩青天。
抬眸一顾十万里,林间钝羽空忙然。
求解会,著言诠,还同日午打三更。
争如一句声前荐,独向毗卢顶上行。
推真真无有相,穷妄妄无有形。
真妄两无所有,廓然露出眼睛。
眼睛既露,见个什么。
晓日烁开岩畔雪,朔风吹绽腊梅花。
开口有时非,开口有时是。
粗言及细语,皆归第一义。
释迦老子碗鸣声,达磨西来屎臭气。
惟有山前水牯牛,身放毫光照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