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颂(其二)》由唐代诗人绍修所作,通过简练的语言表达了对解脱之道的深刻思考。诗中运用了对比和象征的手法,描绘了一幅远离尘世喧嚣、心灵得以宁静的画面。
“欲识解脱道,诸法不相到。” 开篇即点明主题,提出要理解解脱之道,就必须超越世间一切法相的束缚。这里的“解脱道”指的是通往心灵自由与超脱的道路,而“诸法不相到”则意味着摆脱了世间一切事物的干扰和束缚,达到一种超然物外的状态。
接下来,“眼耳绝见闻,声色闹浩浩。” 进一步阐述了实现解脱的途径。诗人想象了一个理想境界,在那里,眼睛不再被视觉所迷惑,耳朵也不再受声音的干扰,即使外界的世界依然喧嚣热闹(“声色闹浩浩”),但内心却能保持平静与清明。这种状态强调了内在精神世界的纯净与独立,不受外界物质世界的影响。
整首诗以简洁有力的语言,传达了追求内心解脱与超越世俗的深刻哲思,鼓励读者在纷扰的尘世中寻找心灵的宁静与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