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于光福寺所见之景,情感细腻,意境深远。
首句“乍和便觉怯衣裳”,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初春时节,气温回暖,但空气中仍带着一丝寒意,使得诗人感到有些许畏惧,需要增添衣物。这句诗通过个人感受,巧妙地捕捉了季节变化的微妙之处。
“且驻归舟傍夕阳”一句,诗人将目光转向远处,描绘了一幅夕阳下归舟停泊的画面。夕阳的余晖洒在水面,与归舟相映成趣,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温馨的氛围。这里不仅展现了自然之美,也寄托了诗人对归家的渴望和对平静生活的向往。
接下来,“连日雨花多听雨,今年香积又炊香”两句,诗人将视角转向了寺院内的日常景象。连续的雨水使得寺院中的花朵更加鲜艳,雨声中似乎能听到香火的袅袅之音,营造出一种清幽而又充满禅意的氛围。这两句诗通过细腻的观察,展现了寺院生活的一角,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对佛法的亲近和内心的平静。
“幸凭佛力成因果,消得诗人咏稻粱”一句,诗人表达了对佛法的信仰以及对生活的态度。他认为,通过佛力的帮助,可以成就因果,获得内心的平和与满足。同时,他也借由诗歌来表达对生活的感悟,体现了文人与佛法之间的深厚联系。
最后,“殽核已无尊有酒,就溪带水擘莲房”两句,诗人描绘了自己在溪边享受自然之美的场景。虽然没有了食物和酒,但他依然能够从大自然中找到乐趣,通过掰开莲蓬来品尝其中的果实,享受着简单而纯粹的快乐。这一场景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也体现了他对生活质朴之美的追求。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生活以及内心世界的独特见解,是一首富有哲理和情感深度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