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杨柳行

惠逆凶吉从,匪以人事配。

大道昧于蒙,多令亡故态。

泰伯称至仁,一止嗣谁夺。

回也踵圣轨,厥终丽夭罚。

伋子不逃死,与寿同并命。

伯奇以孝章,厥考非不令。

申徒昔蹈河,三闾亦怀沙。

奢突不旋踵,罹毒理则那。

孔仪交优游,冶死已有馀。

囊瓦秉国程,宛爇已不居。

君一臣则二,大易精义昭。

扶抑每不胜,天道时增忧。

形式: 乐府曲辞

鉴赏

这首诗《折杨柳行》由清代诗人李锴所作,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邃的哲理,展现了诗人对人生、道德、命运以及权力与道德冲突的深刻思考。

诗中运用了多个历史典故,如泰伯让位、孔子之子孔伋、伯奇孝顺、申徒蹈河、屈原投江、囊瓦失德等,这些故事串联起来,形成了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卷,同时也构成了诗人对人性、道德、命运的探讨。

“惠逆凶吉从,匪以人事配。” 开篇即揭示了人生的无常和不可预知性,强调命运并非完全由个人行为决定。“大道昧于蒙,多令亡故态。” 进一步指出人们往往在无知中迷失自我,导致行为偏离正轨。“泰伯称至仁,一止嗣谁夺。” 通过泰伯让位的故事,表达了对高尚品德的推崇,同时也提出了权力与道德之间的矛盾。“回也踵圣轨,厥终丽夭罚。” 强调了遵循圣人之道的重要性,但最终仍可能遭受不幸的命运。“伋子不逃死,与寿同并命。” 表达了对忠诚与牺牲精神的赞美。“伯奇以孝章,厥考非不令。” 肯定了孝顺的价值,同时也暗示了孝顺者可能面临的困境。“申徒昔蹈河,三闾亦怀沙。” 通过这两个典故,进一步深化了对道德与命运关系的思考。“奢突不旋踵,罹毒理则那。” 提醒人们要警惕过度放纵可能导致的恶果。“孔仪交优游,冶死已有馀。” 对孔子弟子孔仪的描述,体现了对悠闲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暗示了其死亡的必然性。“囊瓦秉国程,宛爇已不居。” 揭示了权势者的堕落与毁灭。“君一臣则二,大易精义昭。” 强调了权力与道德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周易》中关于此问题的深刻见解。“扶抑每不胜,天道时增忧。” 最后表达了对命运不可抗力的无奈,以及对天道的敬畏。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历史典故和深刻的哲理思考,展现了诗人对人生、道德、命运以及权力与道德冲突的深刻洞察,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深度。

收录诗词(481)

李锴(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前缓声歌

琢楮叶以良玉,煽洪垆而造冰。

是不得之于天,欲专之以人固矣哉。

其冬之为冬,夏之为夏,秋之为秋,春之为春。

其有措瓦于危,措户于枢。

与与于于乎,抑又何求已。

形式: 乐府曲辞

枯鱼过河泣二首(其一)

枯鱼过河泣,委骨何拉杂。

坐令老蛟头尾缩,鰦乌齧鳞鳅撼角。

将子无怒聊相谑,须知得此即为乐。

形式: 乐府曲辞

枯鱼过河泣二首(其二)

枯鱼过河泣,鲤鱼飞上天。

附书寄鲤鱼,此去好周旋。

形式: 乐府曲辞 押[先]韵

古咄唶歌

卖肉苦天热,卖浆苦天寒。

不值桑阴人,初不值一钱。

晨鸡倘夕鸣,明日充盘餐。

形式: 乐府曲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