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云南龙佥事致仕回桂林

桂林古名郡,风俗殊不薄。

人才接武兴,往往多卓荦。

洪武壬申冬,我忝持教铎。

君在诸生中,有如鸡群鹤。

不惟工词藻,素履复端恪。

一朝试棘闱,丹桂喜高擢。

犹珠方离渊,如玉才出璞。

文采光烨然,万目争骇愕。

春闱不得志,鼓箧游太学。

蜚英六馆中,才识愈弘博。

发轫为府推,能声已昭灼。

及为绣衣使,风采动台阁。

亦尝按属郡,霜威撼山岳。

廉名彻宸聪,陟官承宠渥。

初佥浙江宪,到处询民瘼。

绳纠在愆缪,激扬别清浊。

调官至滇南,岂惮路绵邈。

为政务抚绥,不专事击搏。

远人获安堵,终岁乐耕凿。

往来仕途中,邂逅情如昨。

炊粳共朝餐,剪韭供夜酌。

追思旧游者,晨星已落落。

君近北京来,一见即欣跃。

谓言遂悬车,琴书载归橐。

此别会何时,使我怀抱恶。

乡关行在望,尧山见磅礴。

家人候锦还,日日占喜鹊。

功名今已遂,归去有馀乐。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明代陈琏所作的《送云南龙佥事致仕回桂林》诗,描绘了对即将退休返乡的云南佥事龙某的深情厚谊与对其为官生涯的赞美。诗中不仅赞扬了龙某在桂林的名声与才华,更对其为官期间的政绩和品德给予了高度评价。

首句“桂林古名郡,风俗殊不薄”点明桂林作为历史名城的独特魅力和淳朴的民风。接着诗人通过“人才接武兴,往往多卓荦”表达了对桂林人才辈出的赞誉。接下来,诗人回忆起自己在洪武年间担任教职时,龙某在众多学生中脱颖而出,如同鹤立鸡群,不仅文采斐然,而且品行端正。

诗中详细描述了龙某从桂林到京城的仕途历程,包括他参加科举考试的优异表现,以及在太学、六馆的学习与成长,直至成为府推、绣衣使,乃至云南宪,其廉洁公正的名声传遍朝廷。诗中还提到龙某在云南任职期间,关心民生疾苦,公正执法,深受百姓爱戴,展现了其卓越的治理能力。

最后,诗人表达了对龙某即将退休返乡的不舍之情,期待他归来后能够享受天伦之乐,并祝愿他的家人迎接他平安归来。整首诗情感真挚,既是对龙某个人成就的颂扬,也是对桂林深厚文化底蕴的赞美,体现了明代文人士大夫对于理想政治与和谐社会的美好追求。

收录诗词(998)

陈琏(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赵仲穆拂郎马图为护卫指挥徐广渊赋

忆昔前元全盛时,四海人物咸熙熙。

拂郎远国奉职贡,进到神马尤权奇。

是何生此异毛骨,双蹄雪白身抹漆。

肉騣碨礧七尺高,骏气淩风欲超忽。

朝夕立仗丹墀下,白玉之鞍覆黄帕。

渥水神驹何足珍,瑶池八骏真其亚。

吴兴王孙艺绝伦,闲将缣素为写真。

笔踪慌怫韦夫子,精妙不减曹将军。

吁嗟王孙不复作,纵有骏骨谁能貌。

方今天厩尽龙媒,比与斯图宛相若。

形式: 古风

天育骠骑图为都指挥使韩公赋

唐代君王少巡幸,赤泽岸边马成阵。

后来蕃息虽已多,天育之驹号神骏。

圉人牵来不敢骑,矫矫龙性汗血姿。

君王见此志骄逸,天下龙媒思致之。

闲厩有官从此始,宁禁中人衣金紫。

四十三万若云屯,其中未必皆骥子。

一朝渔阳鼙鼓来,内外监牧俱烟埃。

翠华摇摇西幸蜀,骠骑此时安在哉。

谁能写真传后世,逸态雄姿无乃是。

鸣呼,騕袅龙媒今岂无,时无孙阳诚可吁。

形式: 古风

骢马图为宪使黄存诚作

大宛神驹世所稀,独有此马称权奇。

方瞳棱棱开紫电,修尾飒飒摇青丝。

闻道骅骝乃其亚,未觉千金满高价。

长鸣已自空冀北,骏足宁终淹枥下。

每见常随绣衣使,白玉玲珑压双辔。

有时朝退凤楼西,道上行人远惊避。

逸态雄姿不可攀,朝并暮越须臾间。

会见巡历周九域,还随骐骥入天闲。

形式: 古风

鹰兔图为宪佥花子春赋

霜风猎猎沙草黄,苍鹰疾视金眸光。

纤纤玉爪试一击,道傍狡兔无留藏。

我亦平生爱神骏,不独当年有支遁。

何当臂汝向平原,黠鼠妖狐俱扫尽。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