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清代诗人刘天谊所作的《哀张氏二子二首并序》中的第二首,表达的是对张氏二子的深切哀悼之情。诗中通过一系列情感丰富的意象和比喻,展现了诗人对逝者的怀念与惋惜。
首先,“避此真难索,方忻地有门”,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逝者之死的无奈与哀痛。在生命的旅途中,面对死亡的不可预知与不可避免,人们往往感到无助与痛苦。诗人在这里以“避此”表达出对死亡的逃避愿望,但又意识到“地有门”,即生命终有一别,这既是无奈也是现实。
接着,“相将依止水,乏识痛冤魂”,这两句描绘了逝者与水的关系,暗示着逝者灵魂的归宿。水在中国文化中常象征着生命的循环与流转,这里可能寓指逝者灵魂的安息之地。同时,“乏识痛冤魂”则表达了诗人对逝者未能得到公正对待的深切同情与哀痛。
“衔石宁填恨,号天欲叫阍”,这两句运用了典故,借用了“精卫填海”的故事,表达了诗人对逝者冤屈的强烈不满与不平。精卫鸟衔石填海的故事,象征着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这里诗人以此表达对逝者冤屈的愤慨与对正义的呼唤。
最后,“来生须早慧,好补尔亲恩”,这两句寄予了对未来生活的希望与对逝者未尽责任的遗憾。诗人希望在来生,逝者能够更加聪明,更好地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这种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过去遗憾的反思,体现了诗人深沉的情感与对亲情的珍视。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丰富的象征手法,深刻表达了对逝者的哀悼与怀念,同时也蕴含了对生命、正义、亲情等主题的思考与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