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大兴师所藏宋椠施注苏诗本敬题其后

漫堂昔镂苏诗集,标名注者吴兴施。

天吴紫凤剧颠倒,初白庵主为诟訾。

庐山真面在何许,嘉泰遗椠空嗟咨。

欻然满堂色皆动,谁其藏者今吾师。

司谏绝识名当时,该洽助以吴顾禧。

都梁太守广年谱,如善注《选》家学贻。

序笔亲邀渭南伯,楷法特倩安抚司。

不辞独反乌台案,要令家习眉山诗。

我观宋人所注集,颇多神明相护持。

临川功臣雁湖李,元代镌梓今犹垂。

黄笺陈疏重天社,帙飘版落惟宋祁。

山谷更传二史笔,外集别集全豹窥。

苏之注者尤号夥,唐赵沈黄俱劫灰。

梅溪卅卷特完好,誵讹或恐赝鼎为。

自非施家作述力,景星凤皇争睹谁。

惜哉十二仙人佩,风烟缥缈何年飞。

正如槜李李太仆,五百家注韩退之。

留余仅此吉光羽,彫残又饱蟫鱼饥。

简蟠科斗文字缺,行乱蚯蚓形模欹。

虽然断圭总至宝,如九石鼓余庆归。

吾师论诗脱臼蹊,妙抉骨髓遗毛皮。

浣花旧编已断手,笠屐新图行洗眉。

他时双璧照艺苑,明星千古开云逵。

会当从师校且读,不数上空由仪词。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清代姚颐的诗《观大兴师所藏宋椠施注苏诗本敬题其后》通过对宋椠施注苏诗本的细致描绘和高度评价,表达了对古籍珍品的赞叹与敬仰之情。诗人首先提及了宋代诗人苏轼诗集的注释版本,尤其是吴兴施氏的注本,认为其价值非凡。接着,诗人提到庐山真面般的诗篇难以寻觅,而施氏注本却如稀世珍宝,令人感叹。

诗人赞赏了宋代注释家如司谏、吴顾禧等人的学识,以及他们对苏诗的深入理解和传承。诗中提到的都梁太守广年谱和《选》家学贻,进一步强调了这些注本的学术渊源。诗人还提到了宋代刻本的流传,如李元代的镌梓,以及黄笺陈疏中的重要文献。

然而,诗人也指出梅溪三十卷虽完好,但仍可能存在伪造的风险,强调施家的贡献对于保存苏诗注本的重要性。同时,诗人惋惜古代注释家如十二仙人佩的流失,将施注本比作槜李李太仆注韩愈的珍贵。

诗的结尾,诗人表达了对师承校读的期待,认为这部施注苏诗本将如同双璧照亮艺术殿堂,成为后世研究的重要资源。整首诗语言流畅,情感深沉,充分展示了诗人对中国古诗注本的热爱和对文化传承的重视。

收录诗词(4)

姚颐(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开元铁牛歌

大缆连连两岸曳,牛人执鞭牛努力。

大河汘汘四野流,黄沙裹牛牛人愁。

厥初开元全盛日,朝贡合杳商旅溢。

大编艘舰便车徒,河上三桥此其一。

赋晋一鼓铸岂任,合铁几州牛始出。

四关之西四河东,柱作苍擎山作礩,津迎天子祀汾舆,赞出从臣大手笔。

壮哉此物尤赑屃,巨灵当头那敢叱。

自从高岸深谷沦,求牝求牡牛失群。

皇皇左牵右谁挽,落落孤渚四今存。

今年秋涨地轴裂,蛟龙怒吼鼋鼍翻。

长风助号浊浪底,老牛力竭吁何言。

噫嗟乎,呼汝以牛应以牛,汝身虽铁心不铁。

张公神剑有时合,象罔玄珠求还得。

何时八牛复旧观,突兀便见对岸立。

约束浮梁免漂泊,付与勾管使者重驱策。

不然将伯无助何所庸,不如倏忽化作黄犊供三农。

浊泥五斗腴所钟,伫令家家年岁丰。

我亦从今不拟横笛效野牧,但愿年年鞭春长作多牛翁。

形式: 古风

访冒园小坐

偶向清斋赋索居,回头三五少年余。

乍尝宦味新茶似,久历名场钝砚如。

谈旧每思从老辈,看花又喜到春初。

奚僮怪我三更后,贪读平生未见书。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鱼]韵

观音碥

道路无平陂,人心自夷险。

我来苦频复,韶华虚过眼。

流水仍潺潺,白日青霜惨。

心折散关西,空山足重茧。

造次拔鲸牙,鼓勇吾亦敢。

扫石尔何人,题诗破鬼胆。

形式: 古风

晓发剑阁

风雪年前惯,崎岖此再经。

鸡声催落月,驴背带残星。

路入仙山异,林迷鬼火青。

耐寒无别计,醉酒问旗亭。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青]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