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归省》由明代诗人黎贞所作,描绘了一位游子在秋风中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情景。
首句“风松露竹寒潇潇”以自然界的景象开篇,通过“风”、“松”、“露”、“竹”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凄清寒冷的氛围,暗示了季节的变换和环境的萧瑟,为后续情感的抒发奠定了基调。
接着,“眼前百物俱零凋”一句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凄凉之感,将游子所见的一切都描绘成凋零的状态,暗喻着时光的流逝和生命的脆弱。
“青衫游子感时变,思亲言归心摇摇”则直接点明了诗的主题——游子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青衫是古代文人常穿的服饰,这里用来形容游子的身份,同时也暗示了他内心的矛盾与挣扎。游子因季节的变化而触发了对家的深深思念,心中充满了归家的渴望,但又因未知的路途和可能的困难而感到犹豫和不安。
接下来,“岂无知己同笑傲,岂无莼鲈称情好”两句表达了游子在旅途中虽有朋友相伴,却仍难以忘怀家乡的美食和熟悉的环境。这里的“知己”不仅指朋友,也包括了对家乡的深厚情感。“莼鲈”是中国古代文人常用来形容家乡美味的典故,这里借以表达对家乡的怀念之情。
最后,“独怜不见倚门亲,泪洒西风忆萱草”将情感推向高潮。游子在思念中最为牵挂的是家中年迈的双亲,他们倚门期盼儿子归来的情景让游子心生感慨,不禁泪如雨下。萱草在中国文化中常被用来象征母亲,这里通过“萱草”这一意象,进一步强化了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游子在外漂泊时对家乡和亲人的深切思念,以及在面对自然环境变化和个人情感冲突时的复杂心情。黎贞以其独特的艺术视角,将个人的情感与自然景象巧妙融合,使得这首《归省》既富有诗意,又蕴含深沉的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