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轩用竹为窗隔以禦西风戏成小诗纪其事示志宏

昔我自帝所,远谪来沙阳。

由春以涉夏,及此秋气凉。

节物日凄紧,白露结为霜。

行当入室处,聊复葺我堂。

伐竹制窗牖,朴素无青黄。

西风屏寒色,短日来孤光。

草木已零落,但闻菊蕊香。

超然适燕处,便足傲羲皇。

释氏戒恋著,一宿寄枯桑。

今我日必葺,于道无乃荒。

彼以著故戒,无著何所妨。

譬犹梦中境,离著可两忘。

傥能达此理,随寓皆道场。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从京城被贬至偏远之地沙阳的经历,表达了在自然环境与生活条件艰苦中的自我调适与精神追求。诗中通过描述季节变换、自然景色和内心感受,展现了诗人超脱世俗、向往简单生活的态度。

首句“昔我自帝所,远谪来沙阳”点明了诗人从繁华的京城被贬至偏远的沙阳,暗示了命运的转折和内心的失落。接着,“由春以涉夏,及此秋气凉”描绘了时间的流逝,以及从温暖的春天到凉爽的秋天的自然变迁,暗含着时光易逝、人生无常的感慨。

“节物日凄紧,白露结为霜”进一步渲染了秋季的寒冷与萧瑟,白露凝结成霜,象征着环境的严酷与生命的脆弱。诗人计划“行当入室处,聊复葺我堂”,表明他虽身处逆境,但仍努力营造一个简朴而舒适的生活空间,体现了坚韧不拔的精神。

“伐竹制窗牖,朴素无青黄”描述了诗人利用竹子制作窗户,强调了生活用品的简单与实用,反映了他对物质的淡泊。接下来,“西风屏寒色,短日来孤光”描绘了西风吹拂下的寒冷景象和短暂的日光,营造出一种孤独而宁静的氛围。

“草木已零落,但闻菊蕊香”则通过凋零的草木与盛开的菊花形成对比,象征着生命的不同阶段与自然界的循环更替。诗人在此找到了心灵的慰藉,感受到超然物外的宁静与美好。

“超然适燕处,便足傲羲皇”表达了诗人对简单生活和自然状态的向往,认为即使在简陋的环境中也能达到超越世俗的境界,如同隐居的圣人一般。这反映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状态的追求和对精神自由的渴望。

“释氏戒恋著,一宿寄枯桑”引用佛教教义,提醒自己不应过于执着于物质世界,即使在枯桑(象征简陋)中也能找到心灵的寄托。诗人通过这一句话,表达了对精神解脱和内心平静的追求。

“今我日必葺,于道无乃荒”表达了诗人每日都在努力维护自己的生活环境,思考是否在追求道的过程中有所偏离。这反映出他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和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

“彼以著故戒,无著何所妨”引用佛教教义,强调了对物质的无欲无求,认为即使没有执着于任何事物,也不会妨碍修行或生活。这表明诗人已经达到了一种超越物质、心灵自由的状态。

“譬犹梦中境,离著可两忘”将生活比作梦境,指出在梦中无需执着于任何事物,因为梦境终将消散。这反映了诗人对现实与虚幻之间界限的深刻理解,以及对当下生活状态的接纳与放下。

“傥能达此理,随寓皆道场”总结了诗人的观点,即如果能够理解并实践这些道理,那么无论身处何种环境,都能成为修行的场所。这表达了诗人对生活哲学的深刻洞察和对精神成长的不懈追求。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和深刻的哲理思考,展现了诗人面对逆境时的坚韧、对简朴生活的向往、对精神自由的追求以及对生活哲学的深刻理解。它不仅是一首反映个人经历的诗歌,也是一次对生命意义和精神境界的探索与反思。

收录诗词(1653)

李纲(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北宋末、南宋初抗金名臣,民族英雄。祖籍福建邵武,祖父一代迁居江苏无锡。能诗文,写有不少爱国篇章。亦能词,其咏史之作,形象鲜明生动,风格沉雄劲健。著有《梁溪先生文集》、《靖康传信录》、《梁溪词》

  • 字:伯纪
  • 号:梁溪先生
  • 生卒年:1083年-1140年2月5日

相关古诗词

传画美人戏成

美人颜色娇如花,鬒发光翳朝阳鸦。

玉钗斜插翠眉蹙,岂亦有恨来天涯。

画工善画无穷意,故把双眸剪秋水。

丹青幻出亦动人,况复嫣然能启齿。

年来居士心如灰,草户金锤击不开。

纵教天女来相试,虚烦云雨下阳台。

形式: 古风

传画忠义图

君臣以道合,言出心莫逆。

膏泽下于民,美化施无极。

中世此道衰,言如水投石。

义士以死争,直谏或有益。

折槛制留今,断鞅事存昔。

当车血污轮,伏蒲涕沾席。

昭然贯日诚,屹尔回天力。

谁将丹青手,图此忠义迹。

传之置坐隅,能使懦夫激。

斯人不复见,壮哉古遗直。

形式: 古风

四皓

皓发庞眉四老翁,商山采尽紫芝丛。

安刘毕竟成何事,空堕留侯巧计中。

形式: 七言绝句 押[东]韵

高祖

落魄刘郎仗众谋,无心将将却成优。

谁言大度能容物,旧怨还封羹颉侯。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