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其一)博山道中即事

柳边飞鞚,露湿征衣重。宿鹭窥沙孤影动,应有鱼虾入梦。

一川明月疏星,浣纱人影娉婷。笑背行人归去,门前稚子啼声。

形式: 词牌: 清平乐

翻译

驱马从柳树旁边疾驰而过,柳枝上的露水拂落在行人身上,衣衫就沾湿变重了。一只白鹭栖宿在沙滩上,不时地眯着眼睛向沙面窥视,它映在沙上的身影也轻轻摇晃,准是在梦中见到鱼虾了吧!
夜深人静,溪山沐浴在疏星明月的清光中。月光下的浣纱女身姿娇美。宁静的村舍门前忽然响起孩子的哭声,正在溪边浣纱的母亲立即起身往家赶,路上遇见陌生的行人,只羞怯地低头一笑,随即背转身匆匆离去。

注释

清平乐:词调乃两片,前片四句字数号码为四五七六,后片则六六六六也。
鞚:马笼头,代指马。
娉婷:形容女子娇美的身姿。
稚子:婴儿、幼儿。

鉴赏

这首《清平乐·博山道中即事》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作品。词中通过描绘旅途中的生动场景,展现了词人的行旅之情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柳边飞鞚",开篇即以马蹄声在柳树边回荡,形象地刻画出词人骑马行走在乡间小道的场景,富有动感和画面感。"露湿征衣重",则写出夜露打湿了行人的衣裳,加重了旅途的疲惫,也暗含着词人对家乡的思念。

"宿鹭惊窥沙影动",通过描写栖息的白鹭被行人的动静惊醒,窥视着沙地的动态,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略带神秘的氛围。"应有鱼虾入梦",想象鹭鸟可能因饥饿而梦见鱼虾,流露出词人对自然生态的关切和对渔猎生活的想象。

"一川淡月疏星",描绘出夜晚的宁静,淡淡的月光与稀疏的星星映照在河面上,展现出一幅恬淡的乡村夜景。"浣沙人影娉婷",进一步描绘出洗衣女的身影,轻盈而优美,体现了田园生活的闲适与和谐。

最后两句"笑背行人归去,门前稚子啼声",通过洗衣女的欢笑和门前孩童的啼哭,传递出温馨的家庭气氛,表达了词人对家的渴望和对平凡生活的向往。

整体来看,这首词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生动的乡村生活图景,寓情于景,情感真挚,富有生活气息。

收录诗词(762)

辛弃疾(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 籍贯:历城(今山东济南)
  • 生卒年:1140-1207

相关古诗词

清平乐

东园向晓。阵阵西风好。唤起仙人金小小。

翠羽玲珑装了。一枝枕畔开时。罗帏翠幕低垂。

恁地十分遮护,打窗早有蜂儿。

形式: 词牌: 清平乐

清平乐.呈昌父,时仆以病止酒,昌父日作诗数遍,末章及之

云烟草树。山北山南雨。溪上行人相背去。

惟有啼鸦一处。门前万斛春寒。梅花可㬠摧残。

使我长忘酒易,要君不作诗难。

形式: 词牌: 清平乐

清平乐.书王德由主簿扇

溪回沙浅。红杏都开遍。鸂鶒不知春水暖。

犹傍垂杨春岸。片帆千里轻船。行人想见敧眠。

谁似先生高举,一行白鹭青天。

形式: 词牌: 清平乐

清平乐(其五)检校山园书所见

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

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

形式: 词牌: 清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