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以禅宗的视角,探讨了心与法的关系,以及通过去除杂念和执着,达到心灵纯净的状态。诗中提到“心是根,法是尘”,形象地将心灵比作根基,而外界的观念、事物则如同落在心上的尘埃。通过比喻,诗人引导读者思考如何通过清除这些“尘埃”(即杂念和执着),让内心回归纯净,从而揭示出“性即真”的真理。
“痕垢尽时光始现,心法双亡性即真。” 这句话强调了去除心灵上的障碍(如杂念和执着)的重要性,只有当这些障碍被清除后,本真的自我才能显现。这里的“心法双亡”可能是指在去除杂念的同时,也消除了对法(即外在世界的认知和理解)的执着,达到一种超越了世俗认知的境界。
“根尘既谢,镜光现前。” 这部分进一步解释了去除杂念的过程,就像根除掉树上的尘埃,使得镜子般的内心得以显现其自然的光芒。这里使用了“根尘”这一比喻,形象地描绘了去除心灵杂质的过程。
最后,“心法双亡,如何则是。赤??身无妄想,眼闻耳见离攀缘。” 这部分提出了一个哲学问题:在达到心法双亡的状态后,如何继续前进?诗人给出的答案是保持内心的纯净,如同赤身无妄想,眼睛所见、耳朵所闻都不再受外物的牵绊或影响,达到一种超脱世俗、自由自在的心境。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禅宗的智慧,引导读者探索心灵净化的过程,以及在去除杂念和执着之后,如何达到心灵的真正自由和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