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儿游上下天门过生日地在桐梓郭东十五里山势凑此峭迫上下距里许开为两门皆悬壁穹窿深十余丈其宽倍之溱溪东源所经未涨时人可过两门内有田有村游其中俯仰周览皆崖石苍白相间而垠堮上又皆长萝古松碧入云表恍然已出尘世也

不知为先有水后有山,山来避水过其间。

抑不知先有山后有水,水来破山出其里。

春风铿杖游天门,两门中若桃花源。

小儿怪问山水意,异境恍惚难为言。

尝疑混沌时,必有物混成。

十二万年中,布置开天明。

继又几何年,辟地令就千万形。

然后下视历历者河岳,上视昭昭为日星。

人目之所不及见,知有几许神妙何从名。

如此小山川,其初骨脉殊不清。

爬高抉塞举手事,奇熊诡状因以呈。

今观太华峰,掌蹠遗巨灵。

寻当雷劈山,瞬息已变更。

何况天地母,可以智力思议求其能。

看山自有真,心会不在远。

强欲索根原,纵得亦已浅。

我观我生犹未知,且可山水相娱嬉。

何缘无事自取闹,笑看岩间红杏枝。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郑珍携儿游览上下天门山的奇妙经历。诗人首先通过山水的互动关系,形象地展现了山与水的对立统一,如同混沌初开时自然万物的生成过程。他将天门山比作桃花源,暗示着此处的宁静与世隔绝。

接着,诗人对山川的形成过程进行了想象和推测,认为经过漫长岁月,天地开辟,河岳山川逐渐清晰,日月星辰各就其位。然而,对于山川的初始状态,他认为难以穷究其根源,强调欣赏山水之美在于心领神会,而非执着于追寻其来历。

诗中提到的太华峰和巨灵掌蹠,是具体的山川景象,展示了自然的神奇变化。诗人感慨,即使是天地这样的宏大存在,也无法完全用人的智慧去理解。他主张享受当下,与山水相伴,而非无事生非。

最后,诗人以岩间红杏为结,寓意生活中的美好瞬间,表达了对简单快乐生活的向往,以及对无谓纷扰的嘲笑。整首诗语言生动,意境深远,展现出作者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

收录诗词(243)

郑珍(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道光十七年举人,选荔波县训导。咸丰间告归。同治初补江苏知县,未行而卒。学宗许郑,精通文字音韵之学,熟悉古代宫室冠服制度。有《礼仪私笺》、《轮舆私笺》、《说文新附考》、《巢经巢经说》、《巢经巢集》等

  • 字:子尹
  • 号:柴翁
  • 籍贯:贵州遵义
  • 生卒年:1806—1864

相关古诗词

有感(其一)

一榻来青阁,三霜古白田。

丹铅销削布,文献付山川。

服渐为人指,刀应善自全。

长怀豆卢杖,搔首意茫然。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

有感(其二)

太祝瞎无翳,仲车聋有灵。

海澄何日见,世议皱眉听。

烽火通龙国,楼船断鲒亭。

黄头方选壮,鸡肋愧刘伶。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青]韵

舟出合江

岸晓树光浮,晴江浩浩流。

掉头迷鳛部,弹指见巴州。

汗漫非前计,苍茫信壮游。

独来苏李后,同路不同舟。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尤]韵

送王香杜归诸城

仕路嵚巇莫复陈,东齐归客旧词臣。

达官大要非奇士,南国从来泣美人。

誓墓文章终愤俗,藏镫性癖颇愁亲。

白鱼青笋平安到,书疏无忘寄子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