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乐洞用苏轼韵

君不见三郎未辨泾与渭,却厌丝桐淡於水。

又不见兴公作赋强出头,目空一切低九州。

持示荣期高位置,掷地金石声应流。

都官别开闻思窍,创名水乐俗人笑。

俗人笑博雅人喜,致使东坡契清照。

钱塘春月驻巡辕,烟霞岭下鸣钧天。

更道东阳亦有此,相去不过两郡间。

偶闻谓是招在徵,即景成吟亦堪喜。

归来跋马苏公堤,至今想像知音耳。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以苏轼的韵律创作,描绘了对古代音乐艺术的赞美与向往。诗人通过对比不同音乐风格和演奏者的不同态度,展现了音乐艺术的多样性和其对人心灵的深刻影响。

首先,诗人提到“三郎未辨泾与渭”,用比喻手法指出有些音乐家未能分辨音乐的真伪,将淡雅的丝桐之音视为平凡,这反映了对音乐品味的追求。接着,“兴公作赋强出头”则暗示有些文人过于自大,忽视了音乐的真正价值,而“目空一切低九州”进一步强调了这种傲慢的态度。

“持示荣期高位置,掷地金石声应流”表达了对音乐家才华的认可,他们的作品如同掷地有声的金石,能够引起共鸣。然而,“都官别开闻思窍,创名水乐俗人笑”则揭示了创新往往不被理解,甚至遭到嘲笑的情况。但最终,“俗人笑博雅人喜,致使东坡契清照”表明,尽管存在误解,真正的音乐之美仍能跨越阶层界限,得到欣赏。

“钱塘春月驻巡辕,烟霞岭下鸣钧天”描绘了一幅春日里音乐与自然和谐共融的画面,展现了音乐艺术的美妙。最后,“更道东阳亦有此,相去不过两郡间”说明这样的音乐体验并不罕见,即使在相近的地方也能感受到。而“偶闻谓是招在徵,即景成吟亦堪喜”则表达了偶然发现音乐之美的喜悦之情。

“归来跋马苏公堤,至今想像知音耳”则以苏轼的典故结束,表达了对知音难遇的感慨,以及对音乐艺术持久魅力的赞叹。整首诗通过对音乐艺术的多角度描绘,展现了其跨越时空、触动人心的力量。

收录诗词(16536)

弘历(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理安寺

路尽九溪十八涧,境奇三竺两高峰。

香台听讲来驯鸽,静室安禅制毒龙。

法雨淙常空色相,岩花放不论春冬。

归鞭却恐留清恋,倩取白云一片封。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冬]韵

丁家山

绿蕉白石足天然,胜李羞桃斗丽妍。

三日春光两日雨,一溪明水半溪田。

凭高恰喜逢初霁,望远何妨泮晓烟。

鸟语泉声间喧静,丝桐不鼓亦成连。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虎跑泉(其一)

溯涧寻源忽得泉,淡如君子洁如仙。

馀杭第一传佳品,便拾松枝烹雨前。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先]韵

虎跑泉(其二)

象教开兹泉眼开,共传跑得藉牛哀。

感通亦自寻常耳,记得前身曾伏来。

形式: 七言绝句 押[灰]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