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挂剑台故址

宝物无千年,风火几磨淬?

皎日一寸心,永与九原佩。

孤台已不存,老树亦枯溃。

牛羊上垄愁,榛葛蔽烟晦。

长天渺后期,旷世有遗泪。

但留滚滚河,南趋下吴会。

我来觅荒址,落照动衣袂。

云际张秋山,古色兀相对。

岂必然诺轻,始为名教怼。

地下多故人,内勘集群愧。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过挂剑台故址》是清代诗人姚燮所作,通过描绘挂剑台遗址的荒凉景象,表达了对历史变迁和人事沧桑的感慨。

首联“宝物无千年,风火几磨淬”以宝物易逝,历经风火磨砺,隐喻历史人物或事物的短暂与不易保存,引出对时间流逝的深沉思考。

颔联“皎日一寸心,永与九原佩”以“一寸心”象征个人的坚定信念或情感,与“九原佩”相呼应,表达对永恒价值的追求与寄托。

颈联“孤台已不存,老树亦枯溃”描绘了遗址的荒凉景象,孤台与老树的消失,象征着历史的痕迹逐渐消逝,引发对过往的怀念与哀叹。

尾联“牛羊上垄愁,榛葛蔽烟晦”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进一步渲染了遗址的荒凉与凄凉,牛羊的愁容与榛葛的茂盛,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画面感和情感的深度。

“长天渺后期,旷世有遗泪”表达了对历史长河中失去的珍贵事物的惋惜之情,以及对未来的迷茫与期待。

“但留滚滚河,南趋下吴会”以长江的奔流不息,象征历史的不可逆转,同时也暗示了南方的繁华与文明。

“我来觅荒址,落照动衣袂”是诗人亲自探访遗址的场景,通过“落照”这一意象,营造了一种苍凉而富有诗意的氛围。

“云际张秋山,古色兀相对”描绘了天空中的秋山与遗址的相对,古色代表了历史的沉淀与文化的传承,与现代的景象形成对比,强调了对历史的追忆与反思。

“岂必然诺轻,始为名教怼”表达了对名利与道德的深刻思考,指出在追求名利的过程中,不应轻易违背承诺,否则会受到道德的谴责。

“地下多故人,内勘集群愧”则是对逝去先贤的缅怀,以及对自己未能深入理解历史与文化之精髓的自省与愧疚。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挂剑台遗址的描绘,展现了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对自然与人文景观的描绘,以及对道德与人性的深刻思考,具有丰富的内涵和艺术感染力。

收录诗词(3925)

姚燮(清)

成就

著有《今乐考证》、《大梅山馆集》、《疏影楼词》。

经历

道光举人,以著作教授终身。治学广涉经史、地理、释道、戏曲、小说。工诗画,尤善人物、梅花。

  • 字:梅伯
  • 号:复庄
  • 籍贯:浙江镇海(今宁波北仑)
  • 生卒年:1805—1864

相关古诗词

晓泊朱姬庄

渔台闻晓笛,湖气入单衾。

雁外落残月,鸥边明远岑。

愁多因梦短,凉重觉秋深。

一角木兰寺,苍茫何处寻?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侵]韵

淮南秋夜

夜凉不成寐,寸心旷无依。

登舻望列星,白云周四陲。

三台拱绅笏,上极临紫微。

银潢欲东注,大火流正西。

北斗高在瓴,下射朱鸟低。

九道各无紊,贯串千珠玑。

大千散金碧,露色浮澄辉。

重渊两日月,息影方太希。

但馀万家梦,来往虚空驰。

吾当叩阊阖,佩剑淩祥霓。

形式: 古风

杂诗四章(其一)

长风从西来,万木动凉色。

吹我游子心,浩然向淮北。

淮云连海阴,中有千里翼。

不畏关塞阻,高飞往安极?

纵无网与罗,矰缴善相弋。

莫贪粱稻肥,去为求者得。

形式: 古风 押[职]韵

杂诗四章(其二)

出闸复入闸,险若瞿塘滩。

怒力挽长绠,舟子不得安。

进退关寸尺,呼吸争流湍。

顾彼矶上渔,垂钓方自閒。

有笠可蔽雨,有蓑可禦寒。

笑我风浪中,长路愁瀰漫。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