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宗皇帝挽词(其十)

仙仗葳蕤去,行行浙水东。

稽山元禹穴,吴岫见尧宫。

帐殿凄寒露,笳城起暝风。

霓旌不可望,应在彩毫中。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东]韵

鉴赏

这首挽词描绘了高宗皇帝离世后,其仪仗队离开时的肃穆景象。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行进中的队伍沿着浙水向东而去的情景。山川仿佛见证了历史的更迭,稽山与禹穴、吴岫与尧宫的并提,寓意深远,暗示着帝王的功业与历史的传承。

“仙仗葳蕤去”,开篇即以“仙仗”形容皇帝的仪仗,既显尊贵,又带有一丝超凡脱俗之感,预示着皇帝的离去如同仙人般神秘而庄严。“行行浙水东”,描述了仪仗队沿浙水向东行进的场景,浙水在此成为连接现实与历史的纽带,象征着皇帝的治国理念与业绩将随时间流淌,影响后世。

“稽山元禹穴,吴岫见尧宫”,这两句通过历史人物禹与尧的典故,暗喻皇帝的英明与德政,如同古代圣君一样,为国家和人民带来了福祉。稽山与禹穴、吴岫与尧宫的并置,不仅增加了诗句的历史厚重感,也表达了对皇帝功德的敬仰与怀念。

“帐殿凄寒露,笳城起暝风”,这两句描绘了皇帝离世后的凄凉景象。帐殿被寒露覆盖,笳城在暮色中响起悲凉的风声,营造出一种哀伤而又庄重的氛围,表达了人们对皇帝逝世的深切哀悼之情。

“霓旌不可望,应在彩毫中”,最后两句以“霓旌”象征皇帝的荣光与辉煌,虽然现在无法再见到皇帝的仪仗,但他的精神与功绩将永远铭记在人们心中,如同“彩毫”中所记载的历史一样,永不磨灭。

整体而言,这首挽词通过对皇帝离世后景象的描绘,以及对历史与现实的巧妙融合,表达了对皇帝的崇高敬意与深切怀念,同时也蕴含了对历史传承与国家未来的深思。

收录诗词(200)

洪刍(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庐山紫霄峰有禹刻石室

块视落星石,杯观彭蠡湖。

荒哉秦汉君,抗旌上崎岖。

永怀太史公,九江观禹摹。

形式: 古风 押[虞]韵

学韩退之体赋虾蟆一篇

吾庐逼沮洳,蛙蛤宗生之。

委委见蝌蚪,阁阁已在兹。

夜声一何喧,达旦乃寖微。

月令纪蝼蝈,语默亦有时。

岂伊不平鸣,沓沓竟何为。

那复当鼓吹,安能问官私。

吾闻昆崙下,厥大数十围。

蟾蜍窟望舒,色胜金袅蹄。

痴騃反食月,吞吐谁能知。

坎井我自足,跳梁而持颐。

鳖笑色无愠,鹑化理莫推。

疥体不自惜,或以调盐醯。

柳州味南烹,下箸甘若饴。

在昔荐宗庙,乃与羔兔齐。

擅减几被坐,巨细不可遗。

莫以腥臊弃,终将瑚琏期。

形式: 古风

藏之和予虾蟆短调再作之因以策事

虾蟆何为者,痱磊盎于背。

人言怀土虫,弃去俄复在。

昔有系青缯,酉阳志其怪。

尝观三物图,副以蝍蛆带。

相持莫先动,含毒相屠脍。

端欲兄龟龙,未肯弟孔翠。

俳语解人颐,子阳妄尊大。

慎勿离窟穴,旁午元五辈。

东行犯日忌,束缚非其罪。

倘有切玉刀,甘心脂鼎鼐。

平生不下箸,实惮背脊疥。

何必食马肝,前修有明戒。

愿君勿嘲诮,微命其可贷。

形式: 古风

撩人縢六索题诗,赖有支郎为解围。

永夜祇宜燋兔好,彤云不见织乌飞。

少林未许齐腰立,青女无端接手归。

想得庐山幽绝处,洒林压竹更增辉。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微]韵